留别心老

老心霜下松,名与隆公齐。

人物北斗南,佛事东院西。

平生四海脚,不踏四海泥。

晚说汝州禅,饱啖天宁齑。

梦中与我遇,相扶两枯藜。

每见眼自明,不复烦金篦。

却从梦中别,未免意惨悽。

它时访生死,林深路应迷。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翻译

老树在霜雪中屹立如松,名声与隆公相当。
人物如同北斗星之南,佛事活动则在东院西边举行。
一生足迹遍布四海,但从不沾染尘世污垢。
晚年谈论汝州的禅理,享受天宁寺的咸菜。
梦境中与我相遇,相互扶持走过荒凉的藜田。
每次相见,眼神明亮,不再需要金篦来清理。
醒来后与你分别,心中难免感到凄凉。
将来若再探寻生死之谜,恐怕深林里的道路会迷失。

注释

老心:老树。
霜下:霜雪中。
松:松树。
名:名声。
隆公:历史上的某位有名人物。
人物:人物。
北斗:北斗七星。
南:南方。
佛事:佛教活动。
东院西:东院西边。
四海脚:足迹遍布四海。
四海泥:尘世污垢。
汝州禅:汝州的禅学。
天宁齑:天宁寺的咸菜。
枯藜:荒凉的藜田。
藜:藜草。
金篦:古时用来刮除眼睛杂质的工具。
意惨悽:心情悲凉。
它时:将来。
生死:生死之事。
林深路:深林中的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留别心老》。诗中以“老心霜下松”起笔,比喻心老坚韧如经霜不凋的松树,与隆公齐名,显示出心老的高尚品格。接下来的“人物北斗南,佛事东院西”,描绘了心老在人间和佛界的活动,他行踪不定,但精神世界丰富。

“平生四海脚,不踏四海泥”赞美心老一生足迹遍布天涯,但始终保持高洁,不沾染尘世污秽。后句“晚说汝州禅,饱啖天宁齑”则写心老晚年在汝州修习禅法,生活简朴,仅以齑菜为食。

“梦中与我遇,相扶两枯藜”描述诗人与心老在梦中相遇,相互扶持的情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诗人感到心老的智慧如同明灯,使自己眼睛明亮,无需再借助外物。“却从梦中别,未免意惨悽”道出诗人醒来后的离别之感,心中充满哀伤。

最后两句“它时访生死,林深路应迷”预示着诗人将来或许会迷失在寻找心老的归宿之路,暗示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对未知命运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梦境和现实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心老的敬仰和离别的深情。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留别康元质教授

腐儒身世已百忧,此去行年岂堪记。

岳阳楼前一杯酒,与子同州复同味。

洞庭秋气连苍梧,天高地远鱼龙呼。

莫倚仲宣能作赋,不随文若事征途。

形式: 古风

留别葛汝州

平生师友尘莫数,两眼偏明向公许。

一时盛德人中骥,四海知名地上虎。

东序阶墀再靴板,西州杖屦三寒暑。

我方庶兄汤惠休,公乃小儿杨德祖。

未颁还朝尺一诏,不愧专城丈二组。

为公剩买银管笔,容我时亲玉柄麈。

近蒙五字落珠玑,如服一丸生翅羽。

别离真成惜夜烛,感叹更值歌朝雨。

行看入侍玉皇案,与进不待金刚杵。

劝公慎勿学孔光,荐士何妨似张禹。

形式: 古风

病骨

病骨瘦始轻,清虚日来入。

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

茂林榴萼红,细雨离黄湿。

物色乃可怜,所悲非故邑。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积雨喜霁

积雨得一晴,开窗送吾目。

叠云带馀愤,远树增新绿。

天公信难料,变化杂神速。

夕霞尽意红,诘朝固难卜。

西轩一杯酒,未负将军腹。

竹林怀微风,馀韵久回复。

热官岂辨此,何必思烂熟。

曳杖出门行,栖鸦息枯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