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寺

倥偬无因怀抱舒,桥边纡路款幽居。

佛龛香火高峰顶,仙洞林坳小雨馀。

拭目已观春草句,澄心还味内叶书。

好风恰似知人意,吹散浮云现太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宋朝罗竦所作的《龙云寺》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与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倥偬无因怀抱舒,桥边纡路款幽居”,开篇即以“倥偬”形容内心的忙碌与压抑,通过“无因怀抱舒”表达了渴望释放情感的迫切心情。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桥边蜿蜒的小径,引出对一处幽静居所的向往,营造了一种由喧嚣转入宁静的意境转换。

颔联“佛龛香火高峰顶,仙洞林坳小雨馀”,进一步展开画面,将视线投向高耸的山峰之巅,那里供奉着佛龛,香火缭绕,仿佛是心灵的归宿;而下方的仙洞则在细雨过后,显得格外清新幽静。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宗教信仰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精神寄托与自然美景的双重追求。

颈联“拭目已观春草句,澄心还味内叶书”,转而聚焦于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仿佛在擦拭心灵的尘埃,以更加清晰的目光欣赏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以及内心深处的书籍所蕴含的智慧与宁静。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也揭示了他在阅读中寻求精神慰藉的过程。

尾联“好风恰似知人意,吹散浮云现太虚”,以“好风”作为情感的载体,它似乎理解了诗人的期待,吹散了遮挡心灵的浮云,让广阔的天空(太虚)得以展现。这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寓意着诗人通过自然的启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与阅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

罗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北蕃群犬窥篱落,惊起南朝老大虫。

形式: 押[东]韵

临终偈

有生有死寻常事,无去无来谁不然。

我今去也何时节,风在松梢月在天。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次韵呈天台宰

仆也不自知,爱诗已成癖。

有作盈一囊,无人为捃摭。

将求识者观,千里事行役。

扬舲入武林,祢刺久未释。

一日谒尚书,尚书为虚席。

号仆以诗人,声名从此得。

日上尚书堂,见公于侍侧。

公时访天台,颇恨未尝识。

洎仆将告归,赠言羡好色。

岁月不我留,八年如顷刻。

俄闻绾铜符,无乃慰平昔。

自古神仙才,多居隐吏职。

岂不见王乔,叶县飞双舄。

又不见葛洪,句漏流丹石。

付公以天台,人事有中的。

兹山八百里,窈窕多奇迹。

桐柏古洞天,金庭在其域。

三灾不能侵,历数无终极。

景命今始兴,吾君寿千亿。

公名亦俱传,何啻登仙籍。

仆虽生此邦,仙果未得食。

今日返问公,何处桃花碧。

公疑我骨凡,未肯言消息。

骨凡安敢辞,此桃亦终觅。

形式: 古风

大观戊子秋七月大雨洪水薄城几至奔决太守李公出祷城上即刻雨止水势为杀而民获免焉因叙其所见为古体诗五十韵且言台之城不可不修也

立秋亦云久,凉飙何参差。

蓐收气力弱,炎帝从见欺。

赤云热如火,反甚盛夏时。

阴阳互击薄,变动不可期。

飓风欻卷地,急雨如崩犁。

屋瓦逗飞鸟,云楠棼乱丝。

暗恐江汉覆,又疑山岳隳。

百川肆横流,倏忽漱城陲。

居民类烧蚁,惶恐不自持。

为鱼在顷刻,呼叫声何悲。

我公初不动,徐问其所为。

以谓吾在是,水其为民疵。

驾言径往视,朝服来登陴。

狂澜吼而至,公亦为兴咨。

端物叩头立,逡巡以致辞。

公辞殆未毕,水还疾如驰。

回首望黑云,忽然见明曦。

雨师不得逞,风伯无所施。

少皞独行令,昊天青四垂。

吁哉是可骇,神速至于斯。

苍苍其天乎,所听信已卑。

公言我不闻,岂谓天闻其。

古人称至信,水火蹈不疑。

天人虽限绝,吻合无由私。

宋景出言三,荧惑为之移。

今公不待再,水灾迄免罹。

惟公古君子,诚信本天资。

行藏即造化,神速固其宜。

嗟我海邦民,此患常羁縻。

往岁雨暴作,水行适及榱。

城坏而入水,黎民无孑遗。

官府一朝废,所亡盖不赀。

朝廷痛民害,大为筑城池。

中间水屡溢,几乎与城夷。

城坚水无隙,民处不复危。

今则城已敝,阙落空残壝。

如闻去岁冬,我公闻上司。

此实民之急,请从官缮裨。

上司靳省费,移牒犹难之。

民心日懔懔,见雨常颦眉。

但恐水不至,水至决不支。

前日果见此,必知其知随。

又安知我公,有道众莫窥。

救汝于沟壑,夺汝于蛟螭。

举眼看三光,措身于两仪。

公德大如许,汝知乎不知。

恶呼汝至愚,岂能事远思。

此城苟未修,此患终未离。

明年公且去,水来将赖谁。

愿公尚怜汝,再请而勿辞。

城修有二利,官帑皆在兹。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