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形式: 古风

翻译

四月春阳已老,沉睡的雷声开始响起。
七月连续大雨,雷声震天响三天。
夜晚有时狂雷震动,熟睡的人也被惊醒。
闪电如烈火般明亮,照亮夜空。
高大的树木被雷击倒,连根燃烧。
雷光中常常出现奇异的形状,仿佛怪兽出没。
冰雹大如手指,像万支箭矢齐发。
冰雹打击鸟雀,地面交织着纵横交错的痕迹。
雷是天地间的号令者,遵循自然规律。
雷雨的活跃期过去后,如今为何如此猛烈。
难道是天命的号令出了问题,如何能四季平稳。
《春秋》记载雷电,它们属于五行之一。
如果天道可信,为何让我内心不安宁。

注释

蛰雷:冬眠后初醒的雷声。
碾天:雷声震彻天空。
狂震:猛烈的雷震。
晔然:明亮的样子。
霹倒:被雷击倒。
怪物形:雷电造成的奇特形状。
飞雹:冰雹。
万弩:比喻众多冰雹。
椎击:像椎子一样打击。
号令:自然界的指令。
奋豫:雷雨的活跃期。
五行:古代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天道:自然法则。
心不宁:内心不安。

鉴赏

这首宋朝郑獬的《雷震》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雷雨的壮观景象。首句“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展现了雷声在沉寂之后的初次响起,象征着季节的转换。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描述了夏季雷雨的频繁和猛烈,雷声如狂,电闪雷鸣,大树甚至被劈倒。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形象地描绘了闪电的耀眼。他进一步借雷电带来的破坏力,如“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和“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力。

诗中还蕴含哲理,“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雷电被视为天的使者,传达着自然的规律。然而,当“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雷鸣过于频繁,诗人质疑是否天象失常,导致“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他引用《春秋》中的记载,将雷电与五行理论联系起来,暗示天地间的秩序可能出现了问题。

最后,诗人以“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表达对天道的忧虑,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内心的不安。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雷电,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宋诗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433)

郑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号:云谷
  • 籍贯:虔化
  • 生卒年:1022——1072

相关古诗词

獐猿

翠树不从青嶂出,蟠根却向屏中生。

黄獐引脰探绿叶,老猿护雏枝上惊。

獝然相顾见异态,谁言野物能忘情。

我来赏激绕屏下,亦疑此身林中行。

自古画工无画者,今得绝笔方传名。

吾庐昔在郧溪上,满溪桃花春水明。

曾随麋鹿藉芳草,更倚白云听啸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瘦马

瘦马如束薪,寒沙粘绿发。

我非九方皋,谓有大宛骨。

渴引寒泉饮,饥剪青刍秣。

如何得甘豢,辄尔事蹄齧。

朝来试锦鞯,冲踏行步阔。

起立高于人,一顿金羁脱。

圉人虽有恩,亦惧来奔蹶。

古称去害群,吾宁痛鞭挞。

咄哉尔何心,无乃忘本末。

形式: 古风

樊秀才下第

平时爱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剪裁。

自谓罗中先得隽,岂知天外已遗才。

炉开遂失黄金矿,石划犹藏白玉杯。

独倚西风倍惆怅,却忧车马到门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关彦长孤山四照阁

湖山天下之绝境,群山绕湖千百重。

碧笋四插明镜外,此阁正落明镜中。

绿波一穗扫沙尾,拥门尽是红芙蓉。

清香断处接苍霭,绿萝攀树登高峰。

当轩不置窗与槛,湖光山翠还相通。

侧耳似闻天上语,接手便欲翻长空。

忽疑跃入画屏上,但觉毛发生清风。

光景动荡失天地,直与颢气争雌雄。

君何容易得此处,著意镵凿由天公。

西湖虽然多佳境,游人到此景遂穷。

昔日郎官退居此,足踏藤履手携筇。

时陪金壶宴亲旧,船飞两楫如归鸿。

溪鱼鲜白玉膏脆,林果红熟燕脂浓。

挥弄清泉倚苍石,当时即是神仙翁。

又况诸子尽奋发,绿袍照烂时相从。

我来登览但叹息,有家不得居江东。

至今此景常入梦,尚有清气留心胸。

屡蒙书尾追拙唱,强临纸札诚难工。

湖山有灵必见笑,便与弃掷无留踪。

直须收拾买邻舍,兄乎异日能相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