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绝诗(其六)归云洞

碧洞何眈眈,呀然倚山根。

朝云出如呕,暮云归如吞。

大块气不死,兹为玄牝门。

怪石拥左右,势若貙虎蹲。

旁行数十步,漆黑不可扪。

安得鞭烛龙,为吾前驰奔。

寻尽神仙窟,一一知其源。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碧绿的洞穴深邃而警惕,紧贴着山脚边。
早晨的云雾像呕吐般涌出,傍晚的云彩又如同吞咽一般回归。
大自然的气息永不消亡,这里就是神秘的母窍象征。
奇形怪状的石头环绕左右,仿佛猛兽蹲伏。
向旁边走了几十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如何能驾驭烛龙之鞭,让它为我照亮前方道路。
我遍寻仙人洞府,想要了解它们的根源。

注释

碧洞:绿色深洞。
眈眈:警惕的样子。
呀然:张口的样子。
山根:山脚下。
呕:涌出。
吞:吞没。
大块:大自然。
玄牝门:象征生命的神秘之处。
怪石:奇异的石头。
貙虎蹲:像貙虎一样蹲伏。
漆黑:极黑。
扪:触摸。
鞭烛龙:驾驭烛龙之鞭。
驰奔:疾驰。
神仙窟:仙人的居所。
一一:逐个。
源:源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山洞景象,充满了神秘与古朴之美。"碧洞何眈眈"一句,便以清新之笔墨勾勒出洞穴的幽深与清澈,"呀然倚山根"则透露出洞口开阔,依傍在雄伟的山峦之间。接下来的两句"朝云出如呕,暮云归如吞"生动地描绘了云雾随时间变化的神奇景象,仿佛洞穴与天地气息相通。

"大块气不死,兹为玄牝门"此处作者借用道家思想,表达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怪石拥左右,势若貔虎蹲"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异岩石的空间,这些岩石形态各异,或如猛兽伏地,显得威严而又神秘。

诗人随后写到"旁行数十步,漆黑不可扪",这段行走在洞中的经历,强调了洞穴内部的幽暗与未知。紧接着"安得鞭烛龙,为吾前驰奔"一句,则是诗人对能够引领自己深入洞中寻找神仙踪迹的愿望,这里的“烛龙”形象,又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最后两句"寻尽神仙窟,一一知其源"表达了诗人对于探索自然奥秘和追求超凡境界的执着追求。这首诗通过对山洞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渴望,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八绝诗(其二)白龙泉

崖石何凿凿,渤潏涌山脚。

含虚光可鉴,倒影壁如削。

瀰漫到前溪,支脉通远壑。

白龙乃神物,胡此恋一勺。

势能为霖雨,力可兴雷雹。

上天未有命,兹焉缩头角。

应防困蝼蚁,泥蟠讵敢跃。

菹醢曾是忧,豢养殊非乐。

亦如君子道,出处贵先觉。

吾生苦迁谪,未免郡政缚。

偶来泉畔坐,感兴题秋箨。

斗薮缨上尘,试就清涟濯。

聊将一掬水,洗我面惭怍。

日暮不忍归,风埃满城郭。

形式: 古风

八绝诗(其七)阳冰篆

泠泠庶子泉,落落阳冰笔。

云气势崩垂,龙蛇互蟠屈。

峄山既劘灭,石鼓又缺失。

唯兹数十字,遒劲倚云窟。

模印遍华夷,流传耀缃帙。

书诚一艺尔,小道讵可忽。

乃知出人事,千古名不没。

形式: 古风

八绝诗(其八)垂藤盖

古藤何樛蟠,低荫庶子泉。

童童若青盖,挂在绝壁前。

月穿波影碎,露滴岸声圆。

晓笼使君醉,夜覆溪僧禅。

昔之好事者,为作出偶然。

人亡藤已朽,犹得声名传。

我欲移青松,植向泉眼边。

既图岁月久,复取节操全。

所为亦一时,所期或千年。

庶吾不朽名,长与偃盖悬。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八绝诗(其三)明月溪

涨溪者为谁,人骨皆已朽。

我来寻故迹,溪荒乱泉吼。

惜哉幽胜事,尽落唐贤手。

唯馀旧时月,团团照山口。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