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毛公洞六首(其六)

偶因青鸟遂幽寻,翠壁苍崖白日阴。

三扣石扉人不识,满山松竹自悲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翻译

我偶然间因为青鸟的指引去寻找幽深之处
绿色的峭壁和青色的崖顶在白天也显得阴暗

注释

偶因:偶然因为。
青鸟:古代神话中的信使,这里指引路的某种象征。
遂:于是,就。
幽寻:幽深的探索。
翠壁:碧绿的峭壁。
苍崖:青色的崖顶。
白日阴:即使在白天也显得阴暗。
三扣:多次敲击。
石扉:石头门。
人不识:没有人应答。
满山:整座山。
松竹:松树和竹子。
自悲吟:仿佛在自我哀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所作,名为《游毛公洞六首(其六)》。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偶因青鸟遂幽寻"一句,表明诗人是随着那只神秘的青鸟,进入了深山幽谷。这里的“偶因”表达了一种意外的机缘,而“青鸟”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仙境、灵异等元素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句话既描绘了诗人的实际行动,也隐含着对超自然世界的一种探索。

"翠壁苍崖白日阴"一句,通过对山峦岩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这里“翠壁”和“苍崖”都是用来形容山石的词汇,展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雄伟与古老。而“白日阴”则是对光线的描述,强调了一种光影交错的神秘感。

"三扣石扉人不识"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洞穴中寻找什么东西,他三次敲击那石门,但周围的人们不知道他的目的。这句话传递出一种探求知识、追寻真理的执着与孤独,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满山松竹自悲吟"一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声音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满山”强调了一种广泛和充沛,而“松竹自悲吟”则是把植物的声音比喻为悲伤的情绪,这反映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总体来说,王之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山野之间所获得的心灵安宁。诗中充满了浓郁的古典美意境,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俗虑的精神状态。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游毛公洞六首(其五)

徘徊银穴送斜晖,散遣长须上翠微。

青鸟似知予意确,故传仙语傍人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游毛公洞六首(其四)

山前踊跃见樵人,欲问神仙更问津。

指点长柯向东去,不知银穴又非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游毛公洞六首(其三)

须信桃源路易迷,野人遥指过山西。

由来石室非仙窟,漫向云中觅旧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游毛公洞六首(其二)

旋披荆棘入山来,洞口晴烟翳不开。

试问真人竟何处,他年相就谒蓬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