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局

吴札听歌秦,决为夏声大。

秦穆霸西戎,不能霸中夏。

骎骎欲自强,始终为晋败。

袭郑既覆师,纳雍又见卖。

吕相继绝秦,侮弄不为怪。

从此西秦兵,难越中原界。

否则控雄关,居高以驭下。

周郑与比邻,开关先受害。

虎视藐中原,诸侯下风拜。

晋楚虽称雄,到此亦无奈。

较之七国时,并吞势尤快。

幸而晋制之,仅限西戎霸。

周祚藉此延,侯封相与赖。

直至三晋分,势涣情亦散。

然后夏声秦,崛起兼中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了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周朝的影响。开篇“吴札听歌秦,决为夏声大”以典故引入,暗示秦在音乐文化上的独特地位,预示其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接着,“秦穆霸西戎,不能霸中夏”,点明秦在西戎地区的强大影响力,但未能在中原地区取得主导地位。

“骎骎欲自强,始终为晋败”,描述了秦试图增强自身实力,却始终在与晋的较量中处于劣势。秦的军事行动如“袭郑既覆师,纳雍又见卖”,以及“吕相继绝秦,侮弄不为怪”,反映了秦在外交和军事上遭遇的挫折。这些事件不仅削弱了秦的力量,也暴露了其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策略不足。

“从此西秦兵,难越中原界。否则控雄关,居高以驭下”,表达了秦在面对中原地区的局限性,以及如果能够控制关键关隘,可能在战略上占据优势的观点。然而,实际情形是秦的势力难以突破中原的防线。

“周郑与比邻,开关先受害。虎视藐中原,诸侯下风拜”,揭示了周朝与郑国的地理位置关系,以及秦对中原诸侯的威胁,使得诸侯不得不向秦俯首称臣。这反映了秦在地缘政治中的强势地位。

“晋楚虽称雄,到此亦无奈。较之七国时,并吞势尤快”,对比了晋楚在春秋时期的强盛与秦的威胁,强调了秦在并吞周边国家方面所展现出的快速和高效。最后,“幸而晋制之,仅限西戎霸。周祚藉此延,侯封相与赖。直至三晋分,势涣情亦散。然后夏声秦,崛起兼中外”,总结了晋在遏制秦扩张中的作用,以及秦在春秋末期逐渐崛起,影响了整个中原乃至更广区域的历史进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崛起的过程,深刻揭示了地缘政治、军事力量与文化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371)

张洵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鲁仲连

战国有高士,名曰鲁仲连。

身处危城中,志气独岸然。

不帝虎狼秦,大义执之坚。

然亦有天幸,无忌突来前。

一战走秦军,邯郸得保全。

否则孤城破,先生亦赧颜。

不特赧其颜,首祸将归焉。

空言获实效,成就殆有天。

惟其胸襟旷,富贵藐云烟。

功成不受赏,所以为高贤。

形式: 古风

项羽掘始皇冢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陵寝遍九州,从无发掘者。

可见古人风,明器尚陶瓦。

盗贼不生心,至今崭如也。

自有秦始皇,殉葬竭阿房。

暴羽首掘之,劫掠无留藏。

从此帝王陵,延祸逮汉唐。

南宋祸犹酷,冬青种成行。

呜呼厚葬者,覆辙鉴毋忘。

下以警士庶,上以讽帝王。

形式: 古风

周秦诸子

七国纵横时,奇才草野伏。

长揖入深山,著书藏满屋。

各成一家言,淋漓摅蕴蓄。

申韩尚刑名,老庄外尘俗。

深刻入毫芒,超旷豁心目。

其馀诸子书,住处俱堪读。

即彼墨家言,智巧开新学。

格物考工家,触类资先觉。

可见周秦人,著书皆名宿。

祇惜挟偏锋,议论参纯驳。

所以承学士,每每束高阁。

遐哉四子书,饫人如菽粟。

尼山与峄山,天外高峰矗。

形式: 古风

贾生

西汉右文治,间气产名儒。

一推贾长沙,一推董仲舒。

其实王佐才,董犹逊不如。

董氏谈王道,理尚悬诸虚。

贾生论治道,剀切握其枢。

苟施诸实事,七国害先除。

其馀推本图,治可返唐虞。

惜哉忤绛灌,谪向长沙居。

郁郁赍志没,身后丛毁誉。

东坡好论人,曷不以身试。

时当熙丰朝,荆公正言利。

章惇吕惠卿,附和俱得意。

何不迎合之,而亦触其忌。

放逐老江湖,与贾复何异。

责己固已疏,责人无乃备。

人才升降间,世运关隆替。

汉治不复古,端因疏贾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