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散关

风吹古关口,万木响如裂。

凄凉异乡客,骑马关下月。

板道霜凿凿,石梁溪咽咽。

怪来晓寒重,御爱山头雪。

形式: 古风

翻译

风儿吹过古老的关隘,万木发出破裂般的声响。
身处异乡的旅人感到凄凉,月下骑马经过关隘。
石板路结满霜冻,清晰可见,小溪流水声断断续续。
难怪早晨寒气加重,原来山顶覆盖着御赐的白雪。

注释

古关口:古老的边关或隘口。
异乡客:指远离家乡的旅人。
板道:石板路。
溪咽咽:形容溪流声音低沉。
晓寒:清晨的寒冷。
御爱山头雪:可能是皇帝喜爱的山脉之巅的雪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或初冬的边塞风光,诗人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异乡游子夜行关隘的孤寂图景。

"风吹古关口,万木响如裂。"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了一种萧瑟肃杀的氛围,风吹过古老的关隘,树木随之摇曳发出如同破裂般的声音,让人感受到秋风的苍凉与自然界的沉寂。

"凄凉异乡客,骑马关下月。" 这两句传递了诗人作为异乡游子的凄凉心境,他在夜色中策马行进于关隘之下,那轮明月似乎也照亮了他孤独的心路。

接下来的 "板道霜凿凿,石梁溪咽咽。" 描述的是诗人行走的路径被薄霜覆盖,发出轻微的响声,而远处的石梁旁溪流则发出呜咽之音,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寒冷而静谧的夜晚之中。

最后两句 "怪来晓寒重,御爱山头雪。" 表达了诗人对于晨间严寒和山顶积雪的一种惊异与赞美之情。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份孤独旅途的接受与欣赏。

整首诗通过对声音、光线、温度等感官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寂美学,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旅行中的内心体验。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夜声

秋风动衰草,摵摵响夜月。

其下有鸣蛩,到晓啼不歇。

乃知摇落时,众籁自感发。

安得苦吟人,不能为一吷。

形式: 古风

奉送少讷还青神

湿云堆空泄淫雨,日与三嵎气相轧。

春阳沈伏不得动,万木屈檗草藏茁。

丛冈复岭谁敢度,旦暮寒鸡叫泥滑。

少讷胡为犯此苦,特念我困来省察。

延之累日对佳话,如侍大飨听椌楬。

彦瞻弟兄别已久,使我心胸昏莫刮。

天将少讷愈我病,次第为取蹊茅拔。

长编巨轴写治乱,笔墨挥洒何横猾。

词章直如子长健,辩论不比仲连黠。

我惭无琴类师旷,鹤误衔珠投二八。

酌泉煮蔬共家馔,敢用俗礼费烹杀。

少讷忽尔道其去,归辕在途不可揠。

此怀作恶定数日,愦愦已觉渐磨戛。

欲留少讷意无尽,更为逡巡柅西辖。

形式: 古风 押[黠]韵

季夏己亥大雨

黑云堆空天地昏,风势猛恶山岳掀。

怪电烧爇嗔霆喧,鲸海起立星汉翻。

玉竿银索倾瓶盆,豪威怒力凌乾坤。

川陆浩渺同一源,泛滥直欲浮高原。

涧谷汹涌龙蛇奔,沟渠溪壑相吐吞。

土肉刮尽惟骨存,漂荡秋稼无一根。

天生烝民主仁恩,覆露养育生理蕃。

谁持害钥开祸门,绝灭黍豆灾元元。

无路能去陈九阍,此事是非安可论。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往年寄子平

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

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

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

喧呶歌诗嘂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

更呼老卒立台下,使抱短箫吹月明。

清欢居此仅数月,夜夜放去常三更。

别来七年在乡里,已忝三度移双旌。

今兹惛惛意思倦,加以跕跕疾病婴。

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