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由明代诗人韩殷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首联“客舍并州已十霜,不知何处是他乡。”开篇即以“并州”为背景,点明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十年的光阴仿佛在寒霜中悄然流逝,让诗人不禁思考,何处才是真正的故乡?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时间的漫长与空间的广阔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迷茫。
颔联“夜闻猛雨知花尽,昼掩书斋觉日长。”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夜晚的暴雨似乎预示着花朵的凋零,而白天的宁静则让人感到时间的悠长。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雨打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日长难捱,则暗示着时间的无尽与生命的短暂。
颈联“已托丝桐通密意,又将清瑟理霓裳。”转而表达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寄托。丝桐和清瑟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诗人通过它们传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仿佛在音乐中找到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同时,“理霓裳”可能暗指整理衣物或准备迎接某种仪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美好时刻的期待。
尾联“旧来好事今能记,去岁兹晨捧御床。”收束全诗,诗人回忆起过去美好的时光,尤其是去年的某个早晨,他或许曾有幸接近权力中心,或是经历了某些重要的时刻。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与向往。
整体而言,《感遇》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空间、情感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象、音乐意象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世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