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尚友轩

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更求谁。

渊明次及寒山子,太白还同杜拾遗。

白傅东坡俱可法,涪翁无巳总堪师。

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无人能及八老的诗才,古今诗歌典范还有谁能追寻?
陶渊明其次,寒山子紧随其后,李白与杜甫同样卓越,
白居易和苏东坡都值得效仿,黄庭坚则无人能出其右,
内心深处的理解还需自己领悟,如果拘泥于陈词滥调则是愚蠢。

注释

无如:无人能及。
八老:指诗人八老(具体身份未知,可能指代某位或多位著名老诗人)。
模轨:模仿、典范。
谁:指代其他诗人。
渊明:陶渊明。
次及:仅次于。
寒山子:唐代隐士寒山子。
太白:李白。
杜拾遗:杜甫,曾任拾遗官职。
白傅:白居易。
东坡:苏轼。
俱可法:都值得学习效仿。
涪翁:黄庭坚,字涪翁。
总堪师:都值得尊敬为师。
胸中活底:内心的真知灼见。
悟:领悟。
若:如果。
泥:拘泥。
陈言:陈词滥调。
痴:愚蠢。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对文学传承的深刻领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开篇“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更求谁”表达了诗人对于前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文学生活中寻找可供学习的典范感到困惑与无奈。

接着,“渊明次及寒山子,太白还同杜拾遗”进一步展开了这种对文学传统的追溯和思考。诗人提到“渊明”即曹操的儿子曹丕,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次及寒山子”指的是陶渊明,两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了高贵和清逸的文学精神。紧接着提到的“太白”李白与“杜拾遗”杜甫,是唐朝诗歌的巅峰之作,无需多说。

第三句“白傅东坡俱可法,涪翁无巳总堪师”则将视野扩展到了宋代的文学巨匠。其中,“白”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诗人白居易,以其平易近人的文风著称;“傅”即傅岩,是北宋初年有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而“东坡”则是苏轼的别号,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政治人物。这里强调了这些文学大家都是可以学习的典范。

最后,“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与个人创造之间的平衡态度。他认为即便是丰富的文学遗产,也需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和内化,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复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前贤文学成就的敬仰,还透露出对如何在传统与个人创造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题昌化县双溪馆

奔流槛外薄溪鸣,曾入坡仙拄杖声。

天目远连山势曲,路头争说县官清。

林重鸟爱冲烟没,桥毁人看涉水行。

忙里能偷此閒乐,抗尘宁复叹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画二首(其二)

草树秋声合,乾坤夜气生。

念閒无复梦,坐久屡闻更。

未试从长剑,相亲幸短檠。

欠伸聊觅枕,谁会此时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题画二首(其一)

几欲疏方沼,泓澄豢小鱼。

画屏先我意,觅句为君书。

扇举萍疑动,纱明水一如。

林塘能早就,肯但植芙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题临川道中玉虚观

拔宅清都去不还,尚留仙事警其顽。

灵茅岁久香犹发,丹井功成水自閒。

日转空庭松影瘦,雨馀幽径藓痕斑。

云軿鹤驾何曾远,满耳天风吹佩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