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寄托的境界。"东阁无人事渺茫",表现了诗人对于尘世间纷争与繁杂的人情世故感到淡漠和迷茫。而"老僧持钵过丹阳"则是对出家人的超然物外的一种描绘,老僧手持钵盂(乞食的器具),在古城丹阳间悠然前行,显现出一种不为世俗所羁绊的宁静与从容。
"十年栖止如何报"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长时间栖息于某种精神寄托或修养之地后,如何回报这个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栖止”指的是心灵的停泊和静养,而“如何报”则暗示了诗人对于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好与南谯剩炷香”一句,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选择。南谯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词,而“剩炷香”则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纯净和宁静。“好与”二字,意味着诗人对于这种宁静和清净的向往。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他更愿意选择那种超脱尘世、保持心灵纯洁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老僧的形象以及对修行与报答世界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追求,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向往。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宣呼昼入蕊珠宫,玉女窗扉薄雾笼。
待得华胥春梦觉,半竿斜日下厢风。
休公为我设兰汤,方便教人学洗肠。
自觉尘缨顿潇洒,南行不复问沧浪。
无路能酬国士恩,短亭寂寂到黄昏。
回肠一寸危如线,赖得商山未有猿。
惊魂往往坐疑飘,便好为文慰寂寥。
若待清湘葬鱼了,纵然招得不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