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身遥上国三千里,名在朝中二十春。
金印不须辞入幕,麻衣曾此叹迷津。
卷舒由我真齐物,忧喜忘心即养神。
世路风波自翻覆,虚舟无计得沉沦。
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深厚情谊与个人超然物外之心境的诗作。开篇“身遥上国三千里,名在朝中二十春”两句,描绘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偏远之地,却仍声名显赫于朝廷二十个春秋的情形。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政治地位,也隐含着对仕途生涯的某种无奈。
接着,“金印不须辞入幕,麻衣曾此叹迷津”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官职荣誉并不在意,对于朝廷礼仪也感到困惑。"金印"象征高官地位,而"不须辞入幕"则表明对这一切的超然态度;"麻衣"代表着隐逸生活,"曾此叹迷津"则是在感慨自己曾经在世俗纷争中迷失方向。
中间,“卷舒由我真齐物,忧喜忘心即养神”两句,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超脱的心境。这里的“卷舒”指的是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而"由我真齐物"则是说诗人希望自己的本心与宇宙之物和谐一致;"忧喜忘心即养神"表达了通过遗忘世俗的忧虑与喜悦来达到心灵修养的境界。
结尾,“世路风波自翻覆,虚舟无计得沉沦”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世间事如同波涛汹涌,而诗人则像一叶轻舟,无从控制,只能随波逐流。这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是对个人命运的宿命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仕途与隐逸生活、世俗纷争与心灵修养之间的差异,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和谐的渴望。同时,它也透露着诗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外在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智慧与从容。
不详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溪路向还背,前山高复重。
纷披红叶树,间斗白云峰。
尽日慵移棹,何年醉倚松。
自知闲未得,不敢笑周颙。
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
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
采撷也须盈掌握,馨香还解满尊罍。
今朝旬假犹无事,更好登临汎一杯。
去国离群掷岁华,病容憔悴愧丹砂。
溪连舍下衣长润,山带城边日易斜。
几处垂钩依野岸,有时披褐到邻家。
故人书札频相慰,谁道西京道路赊。
清时沦放在山州,邛竹纱巾处处游。
野日苍茫悲鵩舍,水风阴湿弊貂裘。
鸡鸣候旦宁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两首新诗千里道,感君情分独知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