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七)

草制无知傅伯寿,问诗不答陈傅良。

王淮林栗胡纮辈,仲尼日月曾何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翻译

草制的无知者傅伯寿,问他诗歌他却不回答陈傅良。
像王淮、林栗这样的官员,还有胡纮等人,孔子的光芒对他们又有什么损害呢?

注释

草制:比喻地位低微或能力不足的人。
傅伯寿:未详,可能是诗中虚构的人物。
问诗:询问诗歌之事。
陈傅良:可能是一位诗人或者文学人物,但具体身份未知。
王淮:历史上的南宋官员。
林栗:南宋官员,与王淮同朝代。
胡纮:南宋官员,与前两者同为同一时期的人物。
仲尼:孔子的别称。
日月:比喻孔子的智慧和影响力。
曾何伤:有何妨害,表示孔子的光芒并未影响他们。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阅读历代伟人传记时的感慨之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学养与情怀。

"草制无知傅伯寿,问诗不答陈傅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仰望与自谦。"草制"比喻自己知识浅薄,如同草制之物简单粗糙;"傅伯寿"和"陈傅良"是古代的贤士,诗人自比为不如他们,连问诗都感到惭愧,不敢妄言。

"王淮林栗胡纮辈,仲尼日月曾何伤。"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无奈。"王淮林栗胡纮辈"都是古代的名士,他们的学问与品德如同星辰般璀璨,诗人自觉难以企及;"仲尼"即孔子,被尊为圣人,"日月曾何伤"则是说连时间和自然界也未能损害他的智慧和教诲。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己的渺小与古代贤达的崇高,抒发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沉痛的自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无限景仰。这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六)

本无极老谓主静,不远复翁言内腴。

纸上仙方谁解服,尾公羽化上天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五)

王道浪谈行霸说,儒言阴用佐禅机。

贪狼弧矢观星象,天遣吾公辟此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四)

乡国追封初岂意,师垣极品亦何心。

考功郎议一字□,□相斯文上帝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三)

独能有眼识延平,濂洛渊源集大成。

早负性资专问学,后生岂可少先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