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阎氏桥亭

绿芰红蕖照眼新,池塘风软起青蘋。

远山碧映重林暮,委径香传别洞春。

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

谁知雅意在丘壑,惭对箕嵩愧路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绿色的菱叶和红色的荷花映入眼帘,清新宜人,池塘微风轻拂,水面浮萍轻轻摇曳。
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翠绿如镜,映衬着重重树林,小径上传来阵阵香气,仿佛来自另一个春天的洞穴。
五月时节,我独自走在长路上,如同一位孤独的旅人,但沧浪之水仍有洗尽尘埃的人。
谁能理解我内心深处的高雅情趣,只愿隐居山林,却惭愧于世俗之路的尘埃。

注释

绿芰:绿色的菱叶。
红蕖:红色的荷花。
池塘:水塘。
青蘋:浮萍。
远山:远处的山。
委径:弯曲的小径。
别洞:另一个洞穴。
五月:农历五月。
长道客:孤独的长途旅客。
濯缨人:洗去冠缨(象征污垢)的人。
雅意:高尚的情趣。
丘壑:山川沟壑。
箕嵩:指高山,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愧路尘:对世俗尘埃感到惭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自旅行时的心境和情感。开篇“绿芰红蕖照眼新,池塘风软起青蘋”两句,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初春水边的情景,绿色的芰草和红色的蓣藕交织在一起,映入诗人的眼帘,池塘中的风轻柔,吹拂着新生的碧绿的蕨菜。

紧接着,“远山碧映重林暮,委径香传别洞春”两句,则将视野拉远至远处的青山和深邃的森林,夕阳的余晖洒在林间,路径上散发着花香,这些都是诗人对即将离别之地所留恋的表达。

“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旅行状态,是一个长途跋涉的旅者,而那汹涌澎湃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或许是对古往今来过客留下的痕迹的一种感慨。

最后,“谁知雅意在丘壑,惭对箕嵩愧路尘”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欣赏,以及面对自然山水时所产生的情感。这里的“雅意”,指的是高尚的情趣和情操,而“丘壑”,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惭对箕嵩愧路尘”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这些自然之美时,内心的自责和谦逊,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完全领略这份美好,或许还带有一丝对尘世俗务的厌倦。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旅行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愫。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宋英宝宣德自杞至邑将复东还见遗途中诗次韵和之以见惜别

思君仍岁此相逢,后夜梦魂无复东。

白纻泪痕何处恨,故园花信几番风。

归来可喜似新燕,惜别预愁如去鸿。

老矣奈何春半老,悠悠万事付杯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杨十三虞卿在希颜上人房纳凉余时在村舍归和诸公韵

土渴山焦独在阿,考槃孰与世相过。

皇皇夫子犹伤凤,碌碌苍生尚执柯。

头白已惊为学晚,日长赢得读书多。

北禅释子应相笑,树瘿多年变木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杨元忠和叶秘校腊茶诗相率偕赋

风驾已驰供御品,霜郊未卷喊山旂。

七闽地产犹为宝,两府官高故不遗。

须藉水帘泉胜乳,也容双井白过磁。

东堂退食公宫晚,金鼎新烹欲沁脾。

形式: 七言律诗

社日书怀

社公沐发望年丰,岂谓雨馀仍苦风。

未报田间禾颖秀,但惊堂上燕巢空。

里人分胙祈微福,稚子爬沟拟乞聪。

老病不知秋过半,谩刍新酿要治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