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六首(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鍊玉液。

形式: 古风

翻译

太阳从东北方落下,两边的山崖夹着两块巨石。
海水退去,露出眼前的天空,天色如碧空万里。
无数山峰竞相簇拥,深谷之间难以逾越。
遥想那仙鹤般的高人,离去时踪影全无在云端。
高大的松树直插云霄,远看几乎不到一尺宽。
山间的花朵异于人间,五月里还像雪一样洁白。
我终将遇见仙人安期,就在这里修炼仙丹。

注释

日观:日出的地方。
东北倾:向东北方向倾斜。
两崖:两边的山崖。
双石:两块巨石。
海水落:海水退去。
天光:天色。
缅彼:遥想。
鹤上仙:仙鹤般的高人。
云汉:云霄。
盈尺:一尺宽。
山花:山间的花朵。
五月雪:五月里的雪景。
安期:传说中的仙人。
鍊玉液:修炼仙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壮丽景象和心境。诗中的“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勾勒出泰山雄伟的轮廓,其中“日观”指的是太阳所照之处,即最高之点,“东北倾”则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巍峨姿态。"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展现了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色,海平线与天际相接,给人以无垠的视野感受。

诗中“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则充分展示了泰山众多峰峦的层次和深邃,其中“攒聚”形容山峰的密集,“绝凌历”则描绘出山涧之险峻。接下来的“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希望像仙鹤一样超脱尘世。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则别开生面地将泰山的自然景观与常人不同的境界相结合,虽在炎热的五月,却能见到洁白如雪的山花,显示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

最后,“终当遇安期,于此鍊玉液”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某个安宁的时刻,在泰山这样的仙境中修炼成仙,获得灵丹妙药——“鍊玉液”,以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这一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崇拜和追求永恒生命的理想。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游泰山六首(其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形式: 古风

游敬亭寄崔侍御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游谢氏山亭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

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

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