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怀二首(其一)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年少时研读众多史书,效仿古人的行迹。
身着粗布衣却怀抱美玉般的才德,即便背着柴薪也愿佩戴官印。
志趣相投者岂在乎血缘兄弟,道德高尚者无论身份贵贱皆可同行。
我这孤独的根基又能依赖什么,唯有对高尚情操的敬仰与感动成为心灵的近邻。

注释

弱岁:年少时。
读:研读。
群史:众多史书。
抗迹:效仿行迹。
追:追随、学习。
古人:古代贤人。
被褐:身着粗布衣。
有怀玉:比喻怀抱美玉般的才德或理想。
佩印:佩戴官印,象征担任官职。
从负薪:即便背着柴薪,表示即使身处卑微,仍向往仕途或坚持理想。
志合:志趣相投。
岂:难道。
兄弟:此处指血缘上的兄弟。
道行:道德行为,或指遵循某种道德原则生活。
无贱贫:无论身份贵贱或贫穷。
孤根:孤独的根基,诗人自喻,指自己的出身、地位等。
亦何赖:又能依赖什么。
感激:对高尚情操的敬仰与感动。
此:指高尚的情操或道义。
为邻:成为心灵的近邻,即精神上的依托。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历史沉思的诗,通过对古人的追寻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志同道合之士的渴望,以及对孤独感受的慨叹。

"弱岁读群史"一句显示出诗人自幼便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抗迹追古人"则展现了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向往与敬仰。"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中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眼光,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操。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则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坚持,认为在信念和道德上的一致远比物质的富贵重要。这种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之士的向往,以及对世间真正友情的渴望。

最后两句"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则流露出一丝孤独感和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无奈与依赖。这里面的"感激"并非现代汉语中积极的情感表达,而是带有一定的无奈和不得已。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个人的情操,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志同道合之士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自己处境的一种感慨。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叙怀二首(其二)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

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

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将发还乡示诸弟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摵。

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

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

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

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

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秋怀

感惜芳时换,谁知客思悬。

忆随鸿向煖,愁学马思边。

留滞机还息,纷拿网自牵。

东南起归望,何处是江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蜷局,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