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硐背

筹笔驿西流滔滔,溪声漰湃飞涛。

一山横绝水流处,翠屏矗立千尺高。

水流不可遏,山高不可越。

岩下一窍通,泻若桶底脱。

我疑洪水泛滥时,此间浩瀚无高卑。

西羌来禹禹曰咨,咨尔庚辰其平治。

檄下龙宫神力施,龙受敕召不敢诿。

穴山泄水水乃退。然后峻者为崖巅,平者为原田。

高高下下位置罔攸愆,我来舒啸龙硐背,骊龙骊龙且勿睡。

欲问澹灾旧时事,骊龙贪睡不闻声,但闻硐底流水鸣瑽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沈丙莹的《龙硐背》描绘了筹笔驿附近山水的壮丽景象和传说中的治水故事。首句“筹笔驿西流滔滔,溪声漰湃飞涛”以磅礴的水势开篇,展现出江水奔腾的画面。接下来,“一山横绝水流处,翠屏矗立千尺高”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翠屏山,与激流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通过“水流不可遏,山高不可越”表达自然之力的雄浑,而“岩下一窍通,泻若桶底脱”则寓言般地叙述了山中岩洞泄洪的情景。接着,诗人将禹王治水的神话引入,象征性地赞美了龙的力量和智慧:“西羌来禹禹曰咨,咨尔庚辰其平治。”

诗中“檄下龙宫神力施,龙受敕召不敢诿”进一步强化了神话色彩,描述了龙接受命令治理洪水的场景。随后,水患得以平息,山水地貌也随之改变:“然后峻者为崖巅,平者为原田。”诗人以龙硐背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自然力的敬畏。

最后,诗人来到此处,发出感慨:“我来舒啸龙硐背,骊龙骊龙且勿睡”,试图唤醒沉睡的龙,探寻过去的治水事迹。然而,龙并未回应,只有潺潺的流水声在硐底回荡,增添了神秘与深沉的气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山水为载体,融合神话传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18)

沈丙莹(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其一)

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

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

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其二)

乱后修文县,苍凉百感增。

儒冠变酋帅,官吏傍残僧。

人面瘦似鹄,鬼磷多无镫。

山城矧已堕,狼虎昼凭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其三)

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白泥差次见比户皆食蒿喟然作采蒿行寄戴商山观察

哀鸣满四墅,四野无稻粱。

可怜声嗷嗷,日夜鸣饥肠。

长欃无处觅黄独,中野惟蒿带烟绿。

口实乃与角龙争,性命但凭寸茎续。

鹑衣村妇蓬鬓鬖,后者五五前三三。

终朝采蒿蒿满篮,携篮归来红日酣。

释之蒸之如荠甘,土锉一饱偕夫男。

夫男一饱力可用,踯躅水田秧插种。

青青田中秧,籽粒借官仓。

所祝刈获丰,官仓得填偿。

囊有余粟充资粮,蒿兮蒿兮谁尔尝。

苦忆年年谷未熟,打稻交官犹未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