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造箓

不见东山谢紫虚,时时独自撚吟须。

常凭香案监抄箓,时点朱砂为订符。

日里惯曾参宝语,夜深梦必入清都。

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未曾见到东山的谢紫虚,常常独自抚弄着吟诵的胡须。
他常常坐在香案旁监督抄写经书,有时还会点上朱砂标记重要的内容。
白天习惯了听闻珍贵的教诲,夜晚的梦境必定会进入清净的仙境。
我担心自己过于专注于与你的交往,以至于耽误了修行,连一点点功夫都不剩。

注释

东山:指代隐居的地方或高人。
谢紫虚:虚构的人物或者诗人的朋友,可能是一位隐士。
香案:供奉香炉的桌子,常用于宗教或学习活动。
朱砂:红色矿物,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也象征重要或神圣。
宝语:珍贵的教诲或智慧之言。
清都:神话中的天宫,象征极乐世界或精神净土。
君事:此处指与朋友的交往,可能带有敬意。
工夫:这里指修行的时间和精力。
火一铢:比喻微小的损失或浪费,形象地表达对时间的珍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潘牥所作的《道士造箓》,主要描绘了一位道士专心致志于道教仪式和修行的生活。首句“不见东山谢紫虚”,以东晋名士谢安自比,暗示道士的隐逸与高洁。次句“时时独自撚吟须”,通过动作细节表现其独自沉思吟咏的情景。

第三句“常凭香案监抄箓”描绘道士在香案前专注抄写秘籍,显示出他对道教法术的虔诚和严谨态度。第四句“时点朱砂为订符”,进一步强调他在符咒制作中的细致与专注,朱砂在这里代表神秘和神圣。

第五句“日里惯曾参宝语”,白天他习惯了听闻珍贵的教诲,增长智慧。第六句“夜深梦必入清都”,夜晚则沉浸在梦境中,向往着仙界的清净之地。

最后一句“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的执着,担心过于专注于这些事务会耽误修行,哪怕是一点点时间也不可浪费。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道士的内心世界和修行生活的严谨与虔诚。

收录诗词(87)

潘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公筠,避理宗讳改。端平二年(1235)进士第三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历浙西茶盐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淳祐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有《紫岩集》,已佚。刘克庄为撰墓志铭。《宋史》、《南宋书》有传。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岩词》一卷。存词5首

  • 号:紫岩
  • 籍贯:福州富沙(今属福建)
  • 生卒年:fāng)(1204——1246

相关古诗词

瑞香

爱极愁风雨,移根入画檐。

色过袍样紫,香带蜜脾甜。

密叶团团护,幽枝岁岁添。

芬芳无著处,一月在书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今岁分成第几房,刳松为屋蜜为粮。

门临花圃身长逸,架近松窗蜡渐香。

长日去凭双翅远,有时淡染半腰黄。

西园风雨无堪采,待得天晴出未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遣人取紫岩剑兰

万里鲸波一苇航,坐移楚畹置吾傍。

叶侵海气三分瘦,花比家山一样香。

灌溉预先收露水,栽培偏爱近朝阳。

莫教晚节侪萧艾,我欲归来结佩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

翼似霜馀叶,声如雨后泉。

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