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事又寄丘仲阏(其二)》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体现了对社会时局的深切关怀与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现状的感慨。
首联“三边烽火照甘泉,闻道津桥泣杜鹃。”以“三边烽火”描绘边疆战乱,战火连天的景象;“甘泉”暗指京城,暗示朝廷受到威胁。“津桥泣杜鹃”则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象征着百姓的悲痛与哀伤。这两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紧张、悲凉的氛围。
颔联“帝释亦愁龙汉劫,天灾况值鼠妖年。”将神话中的帝释天也纳入忧愁之列,说明灾难之深重已超乎常理,即使是神灵也无法幸免。同时,“龙汉劫”和“鼠妖年”分别象征着历史上的重大变故和特定时期,强调了时局的严峻性。
颈联“流离苦语传黄蘖,盗窃迷香幻白莲。”通过“流离苦语”描绘了难民的苦难生活,而“黄蘖”是一种苦味植物,象征着生活的艰辛。接着,“盗窃迷香幻白莲”则以反讽的手法,揭示了社会道德沦丧,正义被扭曲的现象。这里“白莲”通常被视为纯洁的象征,但在此处却成为虚假与欺骗的代名词。
尾联“漫写哀辞金鹿痛,人间何事不颠连。”以“金鹿痛”比喻哀伤之情如同金鹿般沉重,进一步强化了哀伤的情感。最后,“人间何事不颠连”则表达了对世间种种不幸与苦难的无奈与感慨,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天灾、社会道德败坏等多重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局面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性、道德、社会秩序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