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汤与立父(其二)

一门今七世,谁复似君家。

盛事追公艺,高风映伯华。

板舆方就养,玉树遽兴嗟。

叔子今何在,魂应到马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如今一门七代人,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家的荣耀。
家族的盛事追忆着公艺般的辉煌,高尚的风范如同伯华般耀眼。
你的父亲正享受着安养,突然间我们感叹他的早逝。
叔子如今在哪里?他的灵魂应当已经飞往了马牙山。

注释

七世:指家族延续七代。
君家:指诗中提到的家庭。
公艺:可能是指历史上有声誉的人物,此处用来形容家族的荣耀。
伯华:可能是古代贤人的名字,用来象征高尚的品质。
板舆:古代一种竹制的轻便车,用于养老。
玉树:比喻有才华的人,此处指去世的父亲。
马牙:可能是指一个地方名,也可能象征着死后归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的《哀汤与立父(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追忆和怀念一位已经去世的亲人或朋友。在古代中国,一门七世同堂是一个家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而“谁复似君家”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繁华难以再现的感慨。"盛事追公艺,高风映伯华"则是在赞美这位已逝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格。

"板舆方就养,玉树遽兴嗟"中的“板舆”指的是古代贵族或官宦使用的车辆,“玉树”则喻指君子或德才兼备之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尊敬和不舍。最后两句“叔子今何在,魂应到马牙”,诗人通过对逝者灵魂的追问,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逝者安息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寄托。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哀陈夫子(其一)

不见陈夫子,依稀四载馀。

云亡前日信,报葬几时书。

玉轴千篇在,牙签万卷储。

九原应有恨,新第落成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哀陈夫子(其二)

去矣君何速,闻之我重悲。

席尘埋古鼎,书蠹入新诗。

鸿雁嗟安仰,枌揄痛莫追。

木瓜惭未报,临纸涕涟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哀周然明

三荐渠能老一儒,班超投笔好从吾。

功名到手身先死,诗礼传家道不孤。

千里新封从马鬣,百年馀庆萃鹓雏。

西风哀挽桐川上,傥有青刍致奠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哀徐朝义恭人潘氏(其二)

城见三千岁,人终八十春。

从夫安乐近,拜佛率陀新。

婉娈书彤管,凄凉叹棘薪。

中郎有贤子,遗泽擢平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