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翻译

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苔藓,晶莹的泪水难以消除。清韵声声,那不是谁在用犀槌敲击乐器,而是她头上的凤翅触碰到了青竹发出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秋色多么撩人、秋意无限,应该将这些用端砚写成诗篇。将相思之语偷偷教给鹦鹉,当与她相逢又难以相亲时,鹦鹉或可传递心声。

注释

土花:此处指器物上的锈蚀斑迹。
犀椎:即犀槌。
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
凤翘:凤形首饰。
端溪:溪名,在广东高要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瑞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端溪紫,指端溪紫石砚。
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精致而幽深的画面,以湘妃黛色的土花为引,暗示了女子的哀愁与情感。"铅泪难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仿佛泪水如铅般沉重,难以消解。"清韵谁敲"则转而描绘了琴声,暗示了女子的才情和孤独,不是犀椎(粗犷的乐器)而是凤翘(可能指细巧的琴键),暗示了她的细腻与高雅。

接下来,词人想象这琴声将永远伴随在端溪紫砚旁,如同秋潮般绵延不断,寓意着情感的持久和深沉。最后两句,鹦鹉学舌般的"鹦鹉偷教",形象生动,暗示了女子的琴艺之妙,连鹦鹉都学会了模仿。"方响前头见玉箫"则描绘出乐声悠扬,如玉箫般清脆动听,引领听众进入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这首《采桑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的才情与哀愁,以及她与琴声的深深交融,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收录诗词(194)

纳兰性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籍贯:满洲
  • 生卒年:1655-1685

相关古诗词

采桑子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采桑子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采桑子

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

斜汗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

数盏残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采桑子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

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

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形式: 词牌: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