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七夕

斜河界破向思路,情波一痕秋小。

睡脸新开,愁鬟旧亸,料是云軿倒了。病愁多少。

合付与凉飙,一齐吹扫。

天上人间,风光可惜不常好。从来艳宵易晓。

再填桥几度,乌鹊应老。

耕织神仙,别离夫妇,未必天孙真巧。屏山坐悄。

累半臂添来,最惊寒早。墙角幽花,梦回疏雨恼。

形式:

鉴赏

这首《齐天乐·七夕》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期词人易顺鼎所作,以七夕(又称乞巧节)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斜河界破向思路",开篇即以银河喻指时间的流转,暗示思绪被银河划破,引发思考。"情波一痕秋小",将情感比作秋水微澜,细腻地描绘出淡淡的忧愁。接下来,"睡脸新开,愁鬟旧亸",通过描绘女子的睡颜和慵懒的发髻,传达出一种慵懒而又带愁的情绪。

"料是云軿倒了",运用神话中的云车(仙人的交通工具)倒翻的意象,寓言人生的颠簸与失落。"病愁多少",直接表达词人的病态之愁,希望借凉风将其吹散。"天上人间,风光可惜不常好",感叹美好的时光难以长久。

"从来艳宵易晓",暗示七夕之夜的短暂,"乌鹊应老"则以乌鹊填桥的传说,暗指岁月催人老。"耕织神仙,别离夫妇",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离别之苦。"未必天孙真巧",对天孙(织女)的巧手表示怀疑,流露出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屏山坐悄",描绘词人独自静坐的情景,"累半臂添来,最惊寒早",暗示季节更迭,时光匆匆,让词人感到寒冷。最后,"墙角幽花,梦回疏雨恼"以墙角的幽花和疏雨,渲染出凄清的氛围,收束全词,留下余韵。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七夕景象的描绘,寓言人生百态,表达了词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其一)二友词赠石重夫、陈白严

名状元孙,不喜谈文,从军战场。

记楼船飞渡,寒江惨白,营门起立,残月昏黄。

末路英雄,一官江海,吴市箫声最慨慷。

酒酣后,每抽弧注矢,思射天狼。尊前莫问行藏。

且收拾功名入醉乡。

笑吾侪今日,学书学剑,中原几辈,称帝称王。

二十年华,万千事业,第一关心镜里霜。

相思处,又雁声湘路,潮信钱塘。

形式:

沁园春(其二)

公子翩翩,挹秀西江,标隽南州。

算深于情者,交原似水,悲哉气也,君得其秋。

自读离骚,同耽奇服,新制高冠号远游。

输君事,为贪临粉阵,懒筑糟邱。相逢一笑悠悠。

且莫管他家拥八驺。

问既然修到,通麋慧业,不应带得,洗马清愁。

湖海中间,两人年少,醉倚君家百尺楼。

生平约,有名山老屋,东海扁舟。

形式:

贺新凉.中秋

照破乾坤闷。算今宵、人间天上,平分秋恨。

十二阑干凉似水,中有个侬闲凭。

心上着秋痕一寸。

万古西风吹不落,伴山河、留得蟾宫镜。

兴废事,也难问。霜华劝染姮娥鬓。

倘年年玉颜无恙,那禁孤另。

忽地冷萤帘外绿,摇荡秋魂未定。

又花影与人同困。

空际似闻呼月子,料霓裳、旧谱须他正。

我欲向,广寒听。

形式:

解连环.登城南天心阁

秋容如画。有雁声一派,送将来也。

算不同、王粲登楼,指故国山河,这般清暇。

烟草连天,过几度、称王称霸。

甚熊家缔造,马氏经营,瞥眼飘瓦。今日客何为者。

倚阑干提起,数千年话。

呼酒处、秋与云平,更休要听他,江流日夜。

唫瘦西风,怕只是、沧桑难写。

又荒原、斜照沈沈,无言西下。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