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书

先师紫阳翁,雅爱穷幽微。

前贤有遗迹,所至皆发挥。

千古庐山高,白鹿遇亦希。

何人实经始,閟藏启天机。

临流勘书台,隐然钓鱼矶。

圣朝始加贲,泉石生光辉。

榛莽百年中,潜长虎豹威。

衣冠固不论,樵牧亦寥稀。

今昔有显晦,山川无是非。

先生适剖竹,按图重歔欷。

斩荆得遗址,涧绕山合围。

买田敞堂塾,岂将终遁肥。

学子共栖集,相与咏而归。

继圣讲绝学,咳唾落珠玑。

此理忽森著,鱼鸢真跃飞。

小子恨晚遇,讲席吊及依。

升堂拜遗像,泫然涕沾衣。

幸今主盟人,高识可与几。

光风霁月意,端欲贤圣希。

时来一讲订,诸生佩弦韦。

超然此会意,规范喜无违。

徘徊不忍去,暮宿留山扉。

因极昔游处,恍如身泗沂。

矧复洞中友,进步方騑騑。

永矢忘世味,来食此山薇。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尊敬的紫阳翁,喜好深入研究微妙之理。
前代贤者留下痕迹,所到之处都显现其智慧。
庐山千年屹立,遇见白鹿之事也罕见。
谁真正开始建设,隐藏的宝藏揭示了天道。
临溪的读书台,隐约可见钓鱼的礁石。
圣朝开始增添光彩,山水因此生辉。
百年间丛林茂盛,猛兽出没,人烟稀少。
无论是士绅还是农夫,如今都少见。
古今变迁,山川不变其是非。
先生恰巧来到,对照地图感慨万分。
砍荆棘寻得古迹,山涧环绕,群山环抱。
购置田地建学堂,岂为隐居求安逸。
学子聚集一堂,诵读诗书后归去。
继承圣人的学问,言辞如珠玉落下。
真理忽然清晰展现,鱼鸟欢腾飞翔。
我遗憾相遇太迟,只能在讲席上寄托敬仰。
瞻仰遗像,泪水沾湿衣襟。
有幸遇到当今的领导者,见识高远,令人钦佩。
他的风范如光风霁月,期望能接近圣贤。
时机合适时,学生们佩戴着弦和韦(古代学童的束发工具),共同研讨。
超脱世俗的聚会,遵循规范,喜悦无违。
流连忘返,夜晚留宿山中。
回忆起过去的游历,仿佛又置身于泗水和沂水之间。
更何况洞中的朋友,正志向坚定地前进。
永远忘却尘世的味道,来此山中采薇以食。

注释

紫阳翁:指道教紫阳真人张伯端。
幽微:深奥微妙的道理。
遗迹:前贤留下的痕迹或遗迹。
经始:开始建设或规划。
閟藏:隐藏的宝藏。
剖竹:古代官员就职的仪式。
遗址:古代建筑或文化遗迹。
咳唾:比喻言辞、教诲。
洞中友:可能指隐居山洞的朋友。
山薇:山上的野菜,象征简朴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文蔚对白鹿洞书院及其先师紫阳翁(周敦颐)的敬仰和怀念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紫阳翁深爱幽静、追求学问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以及他对庐山白鹿洞遗迹的感慨。诗人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感叹其历史变迁,从古代的隐居读书之地到如今成为教育中心,先生的遗志得以发扬光大。他表达了对李梦开教授的敬意,并表示自己在先生祠堂聆听讲学,深受启发,决心遵循先生的教诲,提升自我,忘却世俗,追求圣贤之道。最后,诗人流连忘返,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学人氛围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学术传承的坚定。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对教育和学术的深深敬仰。

收录诗词(308)

陈文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石潭道中追赋大江

我生大江东,与江不相识。

一日作远游,江头因目极。

桃花春未涨,水落略见石。

望断淮山青,隔岸才咫尺。

恃此一苇航,焉能恨南极。

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

抚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

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

守淮即守江,淮民须爱惜。

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

慈俭今天子,迩遐无间隔。

大臣百执事,根本共培植。

形式: 古风

示浩

持身端的在兢兢,谨独方无愧怍情。

莫道隐微人不见,暗中临我有神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先生跋所藏汤君墨梅约诸人赋诗俾文蔚亦题其后

皎皎冰雪姿,黯然宜水墨。

却恐施丹素,翻令涴颜色。

孤山水云深,庾岭林月黑。

晴窗一挥染,想像意俱得。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再过桃花台

去年过桃花,心情乱飞絮。

今年重来时,烟水已成趣。

川华动春绿,渔艇自来去。

况复江上山,玉立美无度。

徘徊欲吟诗,日暮不成赋。

但见飞鸟归,暝色带云树。

我生亦何求,行止随所寓。

悠然此时心,但觉狎鸥鹭。

风定波自平,可玩不可怖。

堪嗟世间人,险阻起平路。

兹焉得所图,万事不关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