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宾之再游西山韵

匹马迎风㧕外嘶,停鞭私语换前题。

千年故事怀江左,一路青山似镐西。

此地传闻曾见虏,何人谈笑合封齐。

感时无限伤春意,潦倒都因醉后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刘大夏所作,名为《和李宾之再游西山韵》。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西山再次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首联“匹马迎风㧕外嘶,停鞭私语换前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独自骑马迎风而行的情景,马儿在风中嘶鸣,诗人停下马鞭,与友人低声交谈,似乎在交换着新的话题或想法。这一场景既展现了旅途中的宁静与自由,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感交流。

颔联“千年故事怀江左,一路青山似镐西”,将目光投向历史,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这里的“江左”和“镐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理区域,通过对比,诗人不仅回顾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暗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青山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颈联“此地传闻曾见虏,何人谈笑合封齐”,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诗人提到的“虏”可能指的是历史上对中原的侵扰,而“封齐”则可能是指对边疆的治理或和平。这一联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复杂性的思考,以及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深思熟虑。

尾联“感时无限伤春意,潦倒都因醉后迷”,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时局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与自我放逐的情绪。“潦倒”一词,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也可能隐含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无奈。最后一句“醉后迷”则可能是诗人借酒浇愁,试图在醉梦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困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多重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33)

刘大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 字:时雍
  • 号:东山
  • 籍贯:湖广华容(今属湖南)
  • 生卒年:1436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乙巳二月在闽雨中度福安县大岭

青春作客几经年,白发犹怜未息肩。

领得丝纶来远峤,不辞风雨度危巅。

半空云锁浑无地,一径人通直有天。

闻道前途山更险,及时须着祖生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闽中玄妙寺晚归偶成奉同行徐沈二公

清时作宦得閒游,更喜祗园景物幽。

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杂寒流。

层台回首诸天近,半日凭栏百念休。

薄暮归来心更乐,离离禾黍万家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居偶成

重阴绕屋蔽晴晖,独卧东庵半掩扉。

日似小年人事简,风如太古世情稀。

石田有稻供蔬食,野径无尘染素衣。

一段山居多少趣,临风几度倦高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李西涯

蚤年书剑客京师,愧以疏慵辱子知。

龙榜已欣曾并举,凤池犹幸重相随。

交游满眼还谁厚,尔汝忘形有宿期。

总道玄都盛桃李,东风宁肯弃残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