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二月在闽雨中度福安县大岭

青春作客几经年,白发犹怜未息肩。

领得丝纶来远峤,不辞风雨度危巅。

半空云锁浑无地,一径人通直有天。

闻道前途山更险,及时须着祖生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大夏在明朝时期,于乙巳二月在福建雨中穿越福安县大岭的旅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旅途艰辛的深刻感悟。

首句“青春作客几经年”,以“青春”比喻诗人年轻时的旅程,感叹岁月如流,转瞬即逝,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慨。接着,“白发犹怜未息肩”一句,通过“白发”这一形象,展现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仍然心系责任,未曾放下肩上的重担,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领得丝纶来远峤,不辞风雨度危巅”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诗人的旅程比作“领得丝纶”,即手持钓鱼竿,象征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与从容;“不辞风雨度危巅”则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形象,展现了其勇毅的性格。

“半空云锁浑无地,一径人通直有天”两句,通过“半空云锁”和“一径人通”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定。这里“直有天”三字,不仅描绘了道路的直通天际,也寓意着诗人追求理想、不畏艰难的决心。

最后,“闻道前途山更险,及时须着祖生鞭”两句,以“闻道”引出对未来的预见,预示着前方还有更加艰难的路程等待着诗人。同时,“及时须着祖生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要抓紧时间,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所阻,追求目标的决心和勇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收录诗词(33)

刘大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 字:时雍
  • 号:东山
  • 籍贯:湖广华容(今属湖南)
  • 生卒年:1436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游闽中玄妙寺晚归偶成奉同行徐沈二公

清时作宦得閒游,更喜祗园景物幽。

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杂寒流。

层台回首诸天近,半日凭栏百念休。

薄暮归来心更乐,离离禾黍万家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居偶成

重阴绕屋蔽晴晖,独卧东庵半掩扉。

日似小年人事简,风如太古世情稀。

石田有稻供蔬食,野径无尘染素衣。

一段山居多少趣,临风几度倦高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李西涯

蚤年书剑客京师,愧以疏慵辱子知。

龙榜已欣曾并举,凤池犹幸重相随。

交游满眼还谁厚,尔汝忘形有宿期。

总道玄都盛桃李,东风宁肯弃残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赴广东过东平马上因简萧九鼎

奉命南来十二程,风光感目不胜情。

几家桑梓编新户,何处松楸蔽旧茔。

问俗独怜今日异,留田敢废后人耕。

相逢莫道悠悠者,牧守如今是弟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