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采摘山中之物也要讲究隐逸之趣,所在之处并不在于山的幽深。
手持斧头远行游历,本就不是工匠该有的心态。
茂盛的青桐树树枝,每日遭受樵夫砍伐用以炊煮。
斧头的声音在山谷回响,四周却无人能理解这份意境。
这木材难道只能作为灶下的柴火?或许它也能够成为堂上雅致的琴。
凤凰已经很久没有栖息于此,只好暂时与多刺的灌木林为伴。

注释

采山:在山中采集物品或资源。
仍:还,也要。
采隐:追求隐居的生活方式。
在山:处于山中。
不在深:不在于山的深度或隐秘。
持斧:拿着斧头。
事远游:从事远行或游历。
固非:本来不是。
匠者心:工匠的心态或想法。
翳翳:茂盛的样子。
青桐枝:青桐树的枝条。
樵爨:樵夫砍柴做饭。
日所侵:每日都遭受侵扰。
斧声:斧头砍伐的声音。
出岩壑:从岩石和山谷中传出。
四听:四处的听者。
无知音:没有人能理解或欣赏。
岂为:难道只是为了。
鼎下薪:灶下烧火的柴薪。
当复:也应该。
堂上琴:放置在厅堂上的琴,比喻高雅的用途。
凤鸟:凤凰,象征高贵。
久不栖:长时间没有停留或栖息。
且与:暂且和。
枳棘林:多刺的灌木丛,比喻恶劣的环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采伐树木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两句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中,但并非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隐逸。随后“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则强调了这种行为并不仅仅出于技艺的需求,而是一种探求生命真谛的心路历程。

诗中的自然景象如“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等,不仅画出了山林的宁静美丽,也透露出隐士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劳作声响,如“斧声出岩壑”,在大自然中回荡,却往往被世人忽略,显得格外孤寂。

而“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这里的“鼎下薪”和“堂上琴”,分别象征着世俗生活中的忙碌与艺术创作中的雅致,表达了诗人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一句,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接受。诗人通过比喻凤鸟不再栖息,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当时社会中得不到施展,只能暂时沉浸于世俗之中的“枳棘林”——复杂而又艰难的环境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生命真谛的深刻追求,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期盼。

收录诗词(10)

王季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 字:季友
  • 号:云峰居士
  • 籍贯:洪州南昌

相关古诗词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形式: 古风

别李季友

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形式: 古风

还山留别长安知己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

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

惟馀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

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