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留别长安知己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

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

惟馀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翻译

走出山时看不见家园,返回山中发现家仍在。
山门就如同家门前,从此我将常去砍柴采摘。
是谁在青山绿水间隐居,白发已生只能自我期待。
唯有山涧底部的松树,依旧青翠颜色不曾更改。

注释

出山:离开山中。
不见家:看不见自己的家。
还山:回到山中。
家在:家仍然存在。
山门:山中的门户,这里比喻为家的入口。
门前:家门口。
此去:从这次开始。
长樵采:长期去砍柴和采集。
青溪:清澈的溪流。
招隐:吸引隐士居住。
白发:年老的象征。
自相待:自己等待时光流逝。
惟馀:只剩下。
涧底松:山涧底部的松树。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下垂,这里引申为亲切、不改初衷的样子。
色不改:颜色没有改变,比喻坚定不移。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鉴赏专家注意到您提供的信息中,标题、作者和朝代与原作不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人以“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开篇,通过对比山势的变化,表达了寻觅家园的心情。接下来的“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暗示诗人选择深入山林,以采樵为生的隐逸生活。

第三句“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融合与和谐,以及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老去的情形。这里,“青溪”象征着清幽的山谷环境,而“白发”则是隐逸生活岁月悠长的标志。

最后两句“惟馀涧底松,依依色不改”通过对比常绿的松树和易变的世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永恒不变之物的赞美,以及希望自己像这山中的松树一样,不随外界变化而改变初心。

整首诗通过山水景观的描绘,传递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永恒与个人坚守本真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0)

王季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 字:季友
  • 号:云峰居士
  • 籍贯:洪州南昌

相关古诗词

宿东溪李十五山亭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

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

形式: 古风

寄韦子春

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

食我山中药,不忆山中人。

山中谁余密,白发日相亲。

雀鼠画夜无,知我厨廪贫。

依依北舍松,不厌吾南邻。

有情尽弃捐,土石为同身。

夫子质千寻,天泽枝叶新。

余以不材寿,非智免斧斤。

形式: 古风

滑中赠崔高士瑾

夫子保药命,外身得无咎。

日月不能老,化肠为筋否。

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

于何今相逢,华发在我后。

近而知其远,少见今白首。

遥信蓬莱宫,不死世世有。

玄石采盈担,神方秘其肘。

问家惟指云,爱气常言酒。

摄生固如此,履道当不朽。

未能太玄同,愿亦天地久。

实腹以芝朮,贱形乃刍狗。

自勉将勉余,良药在苦口。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酬李十六岐

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出谷迷行洛阳道,乘流醉卧滑台城。

城下故人久离怨,一欢适我两家愿。

朝饮杖悬沽酒钱,暮餐囊有松花饭。

于何车马日憧憧,李膺门馆争登龙。

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下笔新诗行满壁,立谈古人坐在席。

问我草堂有卧云,知我山储无儋石。

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