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别易仲》。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的思考。
首句“迢递滁山春,子行亦何远。”以春天的滁山为背景,描绘出友人即将远行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接着,“累然良苦心,惝恍不遑饭。”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映射友人的离愁,表现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这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一种对人生道路的领悟,即真正的道理并非外在可得,而是在于个人的觉悟和内心的理解。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我内心的独白。
“秋风洞庭波,游子归已晚。”以秋风中的洞庭湖波浪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离别后归途的漫长与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结兰意方勤,寸草心先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友情比作兰花的结缘和寸草的心意,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寸草心先断”也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忧虑。
“末学久仳离,颓波竟谁挽?”这两句表达了对过去学习生活中的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能否挽回逝去时光的疑问,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
最后,“归哉念流光,一逝不复返。”诗人以呼唤友人归来的语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警醒和珍惜当下之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王守仁作为哲学家兼诗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