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五首(其四)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函谷关如同美玉般的边关,何时才能返回家园。
洛阳变成了易水之地,嵩山成为了燕山的模样。
习俗已变,人们说着羌胡的语言,多数人脸庞因风沙而显得苍老。
申包胥悲痛哭泣,七天之内鬓发都斑白了。

注释

函谷:古代关隘名,象征着边防。
如:如同。
玉关:泛指边关,这里指函谷关。
几时:何时。
可:能够。
生还:返回故乡。
洛阳:古都,这里借指中原地区。
为:成为。
易水:战国时期地名,常与慷慨赴死联系。
嵩岳:即嵩山,位于中原。
是:就是。
燕山:北方山脉,这里可能象征敌方势力。
俗变:风俗改变。
羌胡语:指少数民族语言。
人多:很多人。
沙塞:风沙弥漫的边塞。
颜:面容。
申包: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忠贞闻名。
惟:只。
恸哭:极度悲伤的哭泣。
七日:七天。
鬓毛斑:鬓发斑白,形容哀伤至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属于《奔亡道中五首》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变迁的无奈感慨。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这里的“函谷”指的是函谷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诗人将函谷比作“玉关”,形容其坚固美丽,而“几时可生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这两句通过地理上的变化来象征着时代的变迁。洛阳城因战乱而变得像易水一般动荡不宁,嵩岳(即嵩山)则成为了燕国的山脉,暗示了国家疆域的变更和历史沧桑。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俗变”意味着习俗和风尚的改变,“羌胡语”是指边陲地区的语言,这里表明随着战乱和民族迁徙,当地居民的语言、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人多沙塞颜”则形容因长期战争而导致人们面貌憔悴,充满了沧桑之感。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这两句描绘的是诗人申包(古代人物)悲伤至极,连续七天不止地哭泣,以至于头发都有了白斑。这里申包的形象被用来比喻诗人的哀愁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故土、历史沧桑和个人遭遇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深沉的乡愁与悲凉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人们普遍的心境。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姑孰十咏.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

形式: 古风

学古思边

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

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

苍茫愁边色,惆怅落日曛。

山外接远天,天际复有云。

白雁从中来,飞鸣苦难闻。

足系一书札,寄言难离群。

离群心断绝,十见花成雪。

胡地无春晖,征人行不归。

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

形式: 古风

泾川送族弟錞

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

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

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

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

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

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

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

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

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

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

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

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

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

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

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