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宁静与孤独,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豁达。首句“莫问戎庭苦”表明诗人对于军旅生活中的艰辛已经习以为常,不再追问其艰难,而是接受并安于这样的命运。
“高栏是夕攀”则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夕阳之下,高高的城栏显得分外壮观,仿佛在向晚间攀援。这种景象不仅给予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状态——一种对现状的接受和向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表明这是一个平静的时代,官员们所需处理的事务不多,边塞也因此而宁静,而驻守在此的士兵们也享受着难得的悠闲。这种和谐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安稳的追求。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一句,则描绘出边塞城堡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雉堞,即城墙,临近着清凉的河流;而穹庐则是古代的军事设施,它们靠在杂乱的山峦之中。这两者都是边塞生活的写照,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于这份孤独与宁静的珍视。
最后,“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关”表达出诗人对朝廷恩泽的感激,并且心向着这里,既不愿意离开,也没有打算将边关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不仅是对于现状的满足,更是一种作为边塞守卫者的忠诚和责任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豁达,以及对于生活环境的接受与享受。
不详
团团休复颂齐纨,蕉叶精新举世传。
更爱四明来处异,可量三伏用时便。
已无酷暑侵肌骨,肯放青蝇触几筵。
因藉仁风慰黎庶,宁知不及古人贤。
貂褐久从戎,因令笔砚慵。
梳中见白发,枕上忆孤峰。
风动沙昏昼,寒多雪折松。
此心无与问,长愿酒盈钟。
蓼丛疏淡老相宜,移傍清流曲岸西。
红穗已沾巫峡雨,绿痕犹带锦江泥。
吟狂不觉惊幽鹭,立困翻疑在旧溪。
官满便应离此去,可怜心绪更难齐。
英贤去世世同悲,管葛才能更比谁。
心尽西山离隐后,名喧深殿受恩时。
谋猷不枉称人杰,精审真堪作吏师。
谩就高原向东哭,路长天远岂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