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逝未经年藏书尽散,偶过山庄感赋

聚书罕数世,贤者无如何。

惟有耽书人,名德长不磨。

吾师西游年,珍本穷搜罗。

辇载入燕京,秣刍数十□。

南归挟之俱,葺楼为书窠。

卷卷书丹墨,仰屋忘鬓皤。

当时一帙价,书贾求常苛。

得来尺寸积,散去烟云过。

吾犹及兹楼,檐牙披绿罗。

百厨幂翠阴,峙若山嵯峨。

徘徊侍坐处,流景嗟逝波。

平生无尽怀,追日思横戈。

著述岂本意,聊用平憾轲。

心传竟谁是,涕下余滂沱。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已故老师书房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书籍散失的惋惜之情。诗人通过描述书房的陈设、书籍的珍贵与散失,展现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对老师的怀念。

首句“聚书罕数世,贤者无如何”表达了对书籍流传不易的感慨,引出对贤者的敬仰。接着,“惟有耽书人,名德长不磨”赞扬了那些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名声与品德将永垂不朽。

“吾师西游年,珍本穷搜罗”提到老师在西行时搜集珍稀书籍,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辇载入燕京,秣刍数十□”描绘了老师将大量书籍运往燕京的情景,显示出其付出的努力。“南归挟之俱,葺楼为书窠”则描述了老师回到南方后,建造书楼存放这些珍贵书籍。

接下来的几句“卷卷书丹墨,仰屋忘鬓皤”表现了老师对书籍的珍视,即使年老体衰也依然沉浸其中。“当时一帙价,书贾求常苛”强调了书籍的珍贵,连书商都难以轻易获得。“得来尺寸积,散去烟云过”表达了对书籍散失的无奈与痛心。

最后,“吾犹及兹楼,檐牙披绿罗。百厨幂翠阴,峙若山嵯峨”描绘了诗人再次经过书房时的景象,虽然物是人非,但书楼依旧壮观。“徘徊侍坐处,流景嗟逝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平生无尽怀,追日思横戈。著述岂本意,聊用平憾轲”则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精神的追忆,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房的回忆,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对老师的怀念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收录诗词(175)

何振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

  • 号:心与
  • 籍贯: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67~1952

相关古诗词

理安寺

碧藓作花依古岑,幽丛不雨湿凉襟。

微香冉冉经声肃,万绿冥冥鹤迹深。

绝壑天光时隐见,一山秋气各晴阴。

灵僧荷笠穿云去,黄叶千峰不可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理安寺泉

百壑竞成响,一潭私自澄。

萦苔下绝壁,小甃为幽亭。

声外尚含秋,意中欲无僧。

久坐闻香气,何必存禅名?

江湖流浊世,湍激何时平?

真当守此水,心根同孤晶”。

形式: 古风

疏雨

儿童仰天笑自语,历历星光何来雨?

竹间池上偶数声,梦馀听之绝有情。

一雨添秋疏胜密,正似龙门史公笔。

翻江倒海岂不能,著语有时在幽逸。

形式: 古风

春感(其一)

惜春何忍见花飞,张幕悬铃事已微。

千里魂消同况味,经年头白为芳菲。

传书黄耳浑无实,吹浪江豚苦作威。

岂有邻翁知爱护,借人畚耜计应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