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感(其一)

惜春何忍见花飞,张幕悬铃事已微。

千里魂消同况味,经年头白为芳菲。

传书黄耳浑无实,吹浪江豚苦作威。

岂有邻翁知爱护,借人畚耜计应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春感(其一)》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何振岱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与无奈。

首联“惜春何忍见花飞,张幕悬铃事已微”,诗人以“惜春”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不舍之情。“何忍见花飞”一句,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接着,“张幕悬铃事已微”描绘了春天即将消逝的情景,通过“张幕悬铃”的细节,暗示春天的痕迹正在逐渐消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颔联“千里魂消同况味,经年头白为芳菲”,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里魂消”形容诗人因春天逝去而心神俱疲,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同况味”则强调了这种感受是普遍的,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人体验。后半句“经年头白为芳菲”则揭示了诗人为了春天的美丽不惜付出衰老的代价,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深深眷恋。

颈联“传书黄耳浑无实,吹浪江豚苦作威”,转而以动物的形象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感慨。黄耳,古代传说中的信使犬,此处象征传递消息或希望的使者;江豚则是水生哺乳动物,常在波涛中跳跃,象征着生命力与活力。这两句通过黄耳“浑无实”的传书和江豚“苦作威”的吹浪,暗喻春天的美好记忆如同虚幻,无法真正留住,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类的无力感。

尾联“岂有邻翁知爱护,借人畚耜计应非”,诗人在此发出疑问,是否真的有人能够理解并爱护春天的美丽,是否借用了他人的工具(畚耜,农具)来保护春天,却最终徒劳无功。这一问,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5)

何振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

  • 号:心与
  • 籍贯: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67~1952

相关古诗词

春感(其二)

花落花开总有时,芳愁只在旧园池。

飞茵坠溷终吾土,浪蝶狂蜂异所思。

早虑风霾妨始蘖,长嗟藤蔓束柔枝。

玉儿漫恋雕栏好,倚损罗衫却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春感(其三)

自古沉愁未是愁,如今春色忍登楼。

只闻索响鸣墟鼓,焉用扬鞭策土牛。

彩树张花仍锦宴,华林奏乐漫移舟。

散寒黍谷须吹律,安得邹生与远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春感(其四)

疾雨横风近画檐,春人小极只淹淹。

讨方重读桐君录,请命时烦太史占。

靧面从来非悦怿,齐心还许有针砭。

禽言格桀难舒郁,愿奋雷霆启户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凤凰池边一石可坐,旧偕碧琴游塔江寺途中每憩此,重过黯然有作

旧日洪塘路,离肠江水回。

眼枯松底石,曾坐碧琴来。

失侣友世人,遭伤比饮镞。

四海一碧琴,爱我如骨肉。

汝亦有谁与,秋坟自苦吟。

孤魂违我梦,在日日相寻。

此石故依然,碧琴汝何处。

深交不到头,人间罕全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