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蛬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居住在山林的人大多能理解秋天的声音,难道是因为松竹的耳习已惯?
混杂着梧桐与蝉鸣的声音让人愁绪容易涌起,芭蕉和纺织娘的叫声使梦境频繁被惊醒。
急促的雨声在荷塘中喧闹,清风在苇亭间发出戛戛声响。
古人有一件事仍然值得遗憾,那就是他们没有提及杨柳的声音最为动听。

注释

林居:山林中的住所。
解识:理解。
秋声:秋天的声音。
松篁:松树和竹子。
耳惯经:习惯听到。
桐杂:梧桐声音混杂。
蝉鸣:蝉叫。
愁易起:愁绪容易产生。
蕉和蛬:芭蕉和纺织娘。
梦频醒:频繁打断梦境。
琅琅:形容雨声清脆。
急雨:急促的雨。
喧荷港:在荷塘中喧闹。
戛戛:形容声音短促。
清风:清凉的风。
战苇亭:在苇亭间激荡。
一事:一件事。
古人:古代人。
犹可恨:仍然值得遗憾。
不言:没有提及。
杨柳:杨柳树。
堪听:动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主题——秋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在诗人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隐含着诗人内心对于秋天特有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蛬响梦频醒。”这里通过对虫鸣声响的细致描述,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不安。这种声音似乎轻易地就能引发诗人的情绪波动,使得他在梦中也难以平静。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秋天暴雨和清风的描写。雨声和风声在这里被用来强化秋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一种留恋与不舍。古人的事迹依然让他感到遗憾,而对于杨柳,他选择了沉默,可能是因为这些景物太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界的细腻感受。每一个声音都似乎与诗人的情绪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出一个丰富而又微妙的情感画面。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秋暖

秋暖浑如水上春,意行幽径散衣巾。

海棠突过色尤好,荷叶打空芽更新。

焉得便遭田父饮,不须真现宰官身。

今朝涉趣初悬榜,争睹何妨走四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种蜡梅喜成时欲暂往梁溪

出得荆扉喜欲颠,园夫撑到蜡梅船。

包封山土根微脱,束缚溪藤叶尚鲜。

搬处侧从新径里,种时围向旧台边。

叮咛等待吾归看,切莫开花小至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叶正则秘郎参议湖北帅幕

桂隐无期报,朝贤去却知。

累年艰特荐,一事必忧时。

盛世未应尔,重来犹可为。

相过非为数,公论合勤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叶景良知严陵

千古风高仰钓台,朱轮新拥得通才。

政声易报长安近,家学知从霅水来。

半载依仁方恨别,双鱼传信肯慵开。

分携强饭休频祝,锋召需贤定挽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