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景良知严陵

千古风高仰钓台,朱轮新拥得通才。

政声易报长安近,家学知从霅水来。

半载依仁方恨别,双鱼传信肯慵开。

分携强饭休频祝,锋召需贤定挽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千百年来人们仰望钓鱼台,新的贵人簇拥着一位博学之才。
政绩显赫,表明他离京城长安很近;家族的学问源自霅水边的传承。
半年来依附仁德之人,此刻更觉离别之苦,期待书信中的消息不愿怠慢。
虽然分离,但不必频繁祝福,因为他的召唤是为了国家需要贤才,一定能扭转局势。

注释

千古:长久的历史。
风高:清风高爽。
仰钓台:钓鱼台,古代名胜之地。
朱轮:华丽的车轮,代指贵人。
通才:博学多才的人。
政声:政治声誉。
长安:古都长安。
霅水:浙江上游的河流,代指家乡。
依仁:依附仁德之人。
双鱼传信:书信以鱼形封缄,古时常见。
锋召:紧急的召唤。
挽回:扭转不利形势。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张镃所作,名为《送叶景良知严陵》。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

“千古风高仰钓台,朱轮新拥得通才。”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对历史上名人所处环境的想象,以及对朋友新获得的地位和能力的肯定,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与期待。这里的“钓台”指的是古代名将关羽曾经驻守的地方,有着高风亮节之意;“朱轮”则是官员出行时所使用的车辆,象征着官职和权力。

“政声易报长安近,家学知从霅水来。”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朋友未来政治生涯的期待,以及对其家族教育背景的肯定。长安是古代的都城,代表着政治中心;“家学”则指的是家庭的文化传统,这里的“霅水”可能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点或象征性的用语。

“半载依仁方恨别,双鱼传信肯慵开。”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不舍,以及通过信物(比喻为“双鱼”)来传递情感和信息的愿望。这里的“半载”可能指的是一段时间,“依仁”是依靠朋友的情谊;“慵开”则有放宽心意的意味。

“分携强饭休频祝,锋召需贤定挽回。”最后两句诗则是在分别之际,鼓励对方在外要吃好饮食,不必过于挂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的召唤与期望。这里的“锋”可能是指某种急迫或紧要的情况,“需贤”则意味着需要有才能的人来应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引喻、对家庭背景的肯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期许。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送京仲远次对制帅四川(其三)

贱子夫谁问,鸣驺屡水湄。

自因闲肯顾,不是佞求知。

山槛清持茗,花蹊笑说诗。

雨风今送别,悽断湿旌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京仲远次对制帅四川(其一)

林下忘官品,闻公近最荣。

军民制全蜀,名住列西清。

器自海岳重,文兼全玉声。

早来登政府,活法了寰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京仲远次对制帅四川(其二)

使北人争说,今回国势尊。

属声坚执礼,黠虏殆忘魂。

钜业此犹细,故强行复存。

乡闾正关外,因梦逐西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郑刚中赴江东参议

去程遥指石头城,秋与钟山老气清。

紬绎蓬峦曾正字,参陪莲幕试论兵。

时平得计甘微禄,学古无心急近荣。

君岂江淮久游客,归来矍铄上承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