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模写精楷殆难复加仆虽未睹兹物而已若识之久者辄复强为三诗以继其后非敢庶几肩差适足为前诗之舆台耳(其一)

万古风涛浸石岩,老苔垂足细䰐鬖。

传闻海底珠无数,何事从来散不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

翻译

万古以来的风雨侵蚀着岩石,古老的青苔覆盖其上,犹如细长的胡须垂挂。
听说海底藏着无数明珠,为何自古至今从未有人能将其聚集佩戴?

注释

风涛:指风雨、海浪。
石岩:坚硬的岩石。
老苔:长期生长的老青苔。
䰐鬖:形容细长如须的青苔。
海底珠:传说中的海底明珠。
簪:古人用来插发或装饰的簪子,这里象征聚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老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传说交织的画面。开篇“万古风涛浸石岩,老苔垂足细䰐鬖”两句,借由时间的长河和大自然的力量,将石头与苔藓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示了岁月对物质的侵蚀和生长。这里的“风涛”比喻历史的波澜,石岩则象征坚固和不朽,而老苔则是时间流逝的痕迹。

紧接着,“传闻海底珠无数,何事从来散不簪”两句,则引入了海底珍珠的神秘传说。这里的“传闻”表明这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故事,而“何事”则表现出诗人对这些珍珠为何未能得到人类使用的困惑和好奇。不簪,即没有被串联起来装饰,暗示着海底宝藏与世间美好的隔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物质、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模写精楷殆难复加仆虽未睹兹物而已若识之久者辄复强为三诗以继其后非敢庶几肩差适足为前诗之舆台耳(其三)

琅菜来从若木边,非膏非沐绿宛延。

玉盘委积羞佳客,不是陶家无馔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模写精楷殆难复加仆虽未睹兹物而已若识之久者辄复强为三诗以继其后非敢庶几肩差适足为前诗之舆台耳(其二)

金阙银城仙客居,欲传消息问麻姑。

蓬莱无物堪为信,剪寄苍龙一握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平公以诗问之命光同赋二首(其二)

相阁书传紫闼深,破缄先问九皋禽。

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平公以诗问之命光同赋二首(其一)

曾下青田啄玉苗,泥沙病羽久萧条。

谪仙不欲留尘世,依旧提携上碧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