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观分得琴字

春晏践宿期,云间陟高岑。

获从胜友俱,遂此物外心。

月窟探万仞,临渊测重阴。

盘坐白石台,长啸青栎林。

莫探虚皇居,急雨含萧森。

松风飞淙合,终夜凄笙琴。

何能发孤咏,千载同遗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师道在元代的一个春日傍晚,与好友一同登高至金华观,享受自然美景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春晏践宿期,云间陟高岑”描绘了春末时节,诗人与友人相约登山的情景,云雾缭绕,山势高峻,为后续的活动营造了神秘而清新的氛围。

接着,“获从胜友俱,遂此物外心”表达了诗人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登山,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月窟探万仞,临渊测重阴”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夜晚月光下,诗人深入山洞探索,仿佛进入了幽深的月宫;同时,站在深渊边,感受着深沉的黑暗,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盘坐白石台,长啸青栎林”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一块洁白的石头上盘坐,对着青色的栎树林长啸,释放内心的喜悦与自由。

“莫探虚皇居,急雨含萧森”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深入未知的世界,暗示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松风飞淙合,终夜凄笙琴”描绘了夜晚,松林中的风吹过,与溪流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凄美的音乐,充满了夜晚的静谧与深邃。

最后,“何能发孤咏,千载同遗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歌声能够穿越时间,与千年的声音共鸣,体现了对自然和谐与永恒美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33)

吴师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字:正传
  • 籍贯: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
  • 生卒年:1283—1344

相关古诗词

合欢木

合欢爱嘉名,矧复知昏旦。

淮土产特多,葱茏荫沟岸。

离离青叶解,冉冉红茸散。

静和宿露捲,动与微风恋。

物意岂悦人,和乐自堪玩。

蹇予寡所谐,触事多忿悁。

亦儗学嵇生,植根向庭畔。

形式: 古风

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

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

我欲游其间,却愧非仙才。

况乃博微官,终年走尘埃。

幸兹九日至,获与群彦陪。

高秋惨云物,薄日翳复开。

驻马青松阴,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

诸峰送远色,揽结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浊醪初发醅。

且尽一笑欢,良会不易谐。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飞灰。

想见登临时,逸气横九垓。

宁知千载后,我辈兹徘徊。

呼之傥可作,相共挥予杯。

凄其暮色合,飒飒疾雨催。

扶携下登舟,水行沿湾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形式: 古风

庐山纪游赠黄伯庸

昔闻匡庐名,今睹雄秀姿。

我舟薄其趾,阴雨深蔽之。

平生洁清念,谅受庐君知。

宁辞三日淹,未恨一见迟。

邂逅得佳士,欣然即追随。

时云散诸峰,攒青逗参差。

五色太古色,相对心融怡。

披衿寻鹿迹,抉洞徵贤祠。

风雩杳馀韵,书台抗层基。

前瞻辨五乳,仰顾指狻猊。

却招白鹤仙,下瞰神龙陂。

飞桥度三峡,舣棹凌深危。

喷涛电雪眩,转石雷霆驰。

薄暮不可留,淅淅山风悲。

明发开先游,寒溪涉清漪。

入门双剑色,夹道万虬枝。

飞虹泻青嶂,漱玉下深池。

竹亭夐幽阒,四壁多残碑。

出林送落日,踏月仍遨嬉。

移舟星子湾,回首烟雾时。

归来记所历,一一天下奇。

兹山信绵邃,览胜犹多遗。

简书属有程,逼仄嗟绊羁。

悠悠此时路,依依后来期。

巢栖云松间,瓢饮涧水湄。

昔贤有高躅,安用微官为。

形式: 古风

望九华山

轻舟下池口,遥望青阳郭。

云间见九华,争先出锋锷。

参差敔背缺,峭锐圭首削。

竹箭拔春芽,芙蓉攒秋萼。

奇姿信明丽,远势仍联络。

下有岩谷幽,真灵谅兹宅。

诡哉末世士,强以名号托。

丹崖不受滓,青峰镇如昨。

千载知属谁,含情寄冥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