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阮公体三首(其三)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过去的贤人多凭意气行事,他们忧虑国家而不顾个人安危。
他们目光远大,审视千年历史,内心与古代圣贤交流。
豪门贵族中也有仁义之风,但内心的修炼往往充满艰辛。
如果不努力学习,只会空有腰间悬磬的外表,最终只会让生活变得贫困无为。

注释

昔贤:过去的贤人。
使气:凭意气行事。
忧国:忧虑国家。
谋身:顾及个人安危。
目览:目光远大。
千载事:千年历史。
心交:内心交流。
上古人:古代圣贤。
侯门:豪门贵族。
仁义:仁爱与道义。
灵台:内心深处。
苦辛:艰辛。
不学:如果不学习。
腰如磬:形容贫穷,腰间无物。
徒使:白白地让。
甑生尘:形容生活贫困,连炊具都积满灰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学阮公体三首(其三)》。从这短小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历史沉思和对古贤仁者的怀念。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这两句表达了古代贤能之士关心国家大事而忽略个人的态度,他们的心力都放在如何匡扶时政、救济苍生上,而非个人私利。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诗人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对过去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仿佛与那些活跃在史册上的先贤建立起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境况:豪门之中不乏仁义之士,他们的智慧如同古代祭祀用的灵台一样,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砺,充满了艰难与汗水。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修养和品德的追求。不像那些只知享乐、身材丰满如同古时的计量器具“磬”的人,而是让自己的生活简单朴实,如同不再被使用而积累尘土的古老炊具“甑”。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历史责任和社会关怀的一系列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庙庭偃松诗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

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

吴越古今路,沧波朝夕流。

从来别离地,能使管弦愁。

江草带烟暮,海云含雨秋。

知君五陵客,不乐石门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河南王少尹宅燕张常侍白舍人兼呈卢郎中李员外二副使

将星夜落使星来,三省清臣到外台。

事重各衔天子诏,礼成同把故人杯。

捲帘松竹雪初霁,满院池塘春欲回。

第一林亭迎好客,殷勤莫惜玉山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