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亭

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因为设立这个射构亭,既安排贤能之人演练,又检阅军队。
百姓前来观看礼仪教化,盗贼闻风而逃避开威严声势。
城墙和堡垒显得雄壮,连溪山的形势也为之倾倒。
多么适宜的地方,百里之内,从未响起过战鼓之声。

注释

因:因为。
射构:射箭练习。
亭:亭子。
序:安排。
贤:贤能之人。
阅兵:检阅军队。
庶民:百姓。
观:观看。
礼教:礼仪教化。
群寇:盗贼。
威声:威严声势。
城垒:城墙和堡垒。
壮:显得雄壮。
溪山:溪流和山峦。
尽倾:为之倾倒。
宜:适宜。
哉:啊。
桴鼓:战鼓。
未尝:从未。
鸣:响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军事训练和民众景象交织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射箭构筑的亭台和检阅兵马的情形,展现了军事力量的展示,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礼教的普及与边塞地区对敌人的威慑效果。

“因射构兹亭”一句,表明诗人是在进行射箭训练,并为此而建造专用设施。"序贤仍阅兵"则显示了军事检阅的严肃和对将士的考核。这些行为体现出一种对于军事实力的重视。

接下来的“庶民观礼教”和“群寇避威声”,揭示了军事力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与边疆安全的重要性。"庶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通过观看射箭等活动来学习礼仪规范,而"群寇"则是那些被军队威慑而退避的敌对势力。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这两句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自然景观的险峻。这里的“城垒”指的是军事要塞,而“溪山”则是周围的地理环境。

最后,“宜哉百里地,桴鼓未尝鸣”,诗人赞美这片土地适合驻扎军队,并且因为军威所至,尚未有战争的发生,所以“桴鼓”——古代用于战时的通信工具——还没有鸣响。这表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状态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军事活动、民众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国家边疆安宁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挽舜元胡著作郎

德行文章里闬宗,姓名朝野尽知公。

侍亲存没皆全孝,报政初终必竭忠。

性直不从花县乐,分安求逸郁堂空。

从今永别人间去,笑入蓬瀛阆苑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留题微之廨中清辉阁

故人名字在瀛洲,邂逅低徊向此留。

鸥鸟一双随坐啸,荷花十丈对冥搜。

水涵樽俎清如洗,山染衣巾翠欲流。

宣室应疑鬼神事,知君能复几来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离北山寄平甫

日月沄沄与水争,披襟照见发华惊。

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

清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其二)

杯酒邗沟上,纷纷已十年。

音容常想见,风迹每流传。

老去元卿位,新开太守阡。

庆门当更大,子弟固多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