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八)

山云元易雨,半日几阴晴。

乍远忽疑近,自昏还彻明。

漏移茅宇湿,凉觉布衾轻。

预想登山路,崎岖未可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元节期间,前往陵墓祭拜时遭遇的雨天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与人的情感交织。

首句“山云元易雨”,点明了山间云雾容易引发降雨的特点,为后续描述雨天景象埋下伏笔。接着,“半日几阴晴”则描绘了短暂时间内天气的多变,暗示了作者在前往陵墓的路上所经历的不稳定性。

“乍远忽疑近,自昏还彻明”两句,通过对比和转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雨中行进时的心理变化。远处的景物时隐时现,让人感到距离忽远忽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黄昏到黎明,时间的流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漏移茅宇湿,凉觉布衾轻”则进一步描绘了雨中的环境氛围。雨水渗透到屋宇之中,使得空气变得湿润;同时,凉意透过轻薄的被褥,让作者感受到了秋雨的寒意。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变化,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微妙感受。

最后,“预想登山路,崎岖未可行”表达了作者对即将面临的登山之路的担忧与期待。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面对未知的崎岖山路,作者既有所期待,又怀有不安,这种复杂的心情,正是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真实写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在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内心世界。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雨天景象图,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九)

莫道山城远,出城方入山。

过冈泥滑滑,历涧水潺潺。

旅客起常早,仆夫行苦艰。

神宫在天上,高处若为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

紫盖郁葱葱,园陵御气中。

鼎湖龙作雨,金粟鸟呼风。

四圣神游迥,三时祀典同。

小臣生也晚,无地泣遗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一)

候谒长陵夜,伭宫閟不开。

雨鸣松淅沥,山拥殿崔嵬。

藉草衣全涴,临厓意欲颓。

灵旂恐沾湿,瞻送屡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二)

野步凭虚迥,冈行出险迟。

水深曾渡处,云暗欲归时。

吏仆真怜汝,行藏合问谁。

我生疏散甚,聊此共驱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