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馀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鉴赏

这两首诗都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风格各异,情感深沉。

第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苏轼写给友人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友人王安石在晚年疾病缠身,但仍怀有壮志,希望能功成名就后返回东海的情景。然而现实是“雅志困轩冕”,官场的束缚让他遗憾,只能将这份遗憾寄托于隐居之地沧洲。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同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水调歌头·余去岁在东武》则是苏轼与弟弟苏辙的离别之作。诗人在中秋之际,面对弟弟的离去,感到深深的离愁,但同时也提醒弟弟要早作打算,享受退隐后的相聚之乐。他以自己醉酒和歌的场景,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最后以刘备与诸葛亮的典故,寓意即使不能共处高位,也能像他们那样在精神上相互扶持。

两首诗都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既有对友情的深厚,也有对仕途的感慨,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

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丹依旧驻君颜。

夜阑相对梦魂间。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临江仙.送李公恕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骎骎。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