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九曲棹歌(其三)

三曲倚棹歌,遗蜕今不朽。

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

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

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九曲溪边的景象与哲思。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溪水、岩石、船只等自然元素,以及对过往与未来的思考。

首句“三曲倚棹歌”,描绘了在九曲溪的第三段,诗人停船而歌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遗蜕今不朽”一句,借用了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事物的感慨,暗示着即使物质形态消逝,精神或情感却能永恒存在。

“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了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以及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追思。这里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绝壁之上,虚舟飘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然而,又有谁能真正承载这艘虚舟,穿越时间的长河?这一问,引人深思,让人不禁反思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责任。

“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一句,似乎是对前文的回应,表达了对某种超脱世俗智慧的向往。少年仙人之所以能洞察世事,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狡黠与智慧。这句话既是对前文哲思的总结,也寄托了诗人对于超越平凡、洞悉真理的渴望。

最后,“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以石虎吟唱为喻,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不可知。石虎的吟唱,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提醒人们要保持敬畏之心,面对未知世界时,不应轻率地妄加判断或行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历史、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导读者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武夷九曲棹歌(其四)

四曲倚棹歌,古洞一何旷。

空中有天鸡,飞来此中唱。

其下苍龙蟠,深碧不可量。

惟有晚峰青,兀然无舌相。

奇特事如何,演出一大藏。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武夷九曲棹歌(其五)

五曲倚棹歌,大隐此山住。

石笋断续三,危梯半空踞。

絙度百千盘,却如猱在树。

脚下可怜生,但须蓦直去。

仙掌几条痕,触著我痒处。

形式: 古风

武夷九曲棹歌(其六)

六曲倚棹歌,陡绝天游观。

一湾三四峰,到此全身现。

远近有高低,性情无背面。

我欲共天语,天人恐河汉。

击碎太虚空,举头天外看。

形式: 古风

武夷九曲棹歌(其七)

七曲倚棹歌,古寺风雷陷。

陷石垂为洞,洞门为石扇。

坠者为石梁,梁下水为涧。

小口才通人,中有田园便。

千载空桃花,止许灵云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