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九曲棹歌(其六)

六曲倚棹歌,陡绝天游观。

一湾三四峰,到此全身现。

远近有高低,性情无背面。

我欲共天语,天人恐河汉。

击碎太虚空,举头天外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九曲溪畔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独特的感悟。首句“六曲倚棹歌”以轻快的节奏开始,仿佛诗人正乘着小舟,在蜿蜒曲折的九曲溪上悠然自得地歌唱,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陡绝天游观”一句则转而描绘了山势的险峻与壮观,仿佛诗人正站在悬崖之巅,俯瞰整个世界,感受着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一湾三四峰,到此全身现”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九曲溪旁山峰的错落有致,以及在特定视角下,这些山峰如何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接下来,“远近有高低,性情无背面”则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无论是高处还是低处,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韵味,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最后,“我欲共天语,天人恐河汉”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天地对话的强烈愿望,但又担心这种超越人类理解的交流可能会触及宇宙的奥秘,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击碎太虚空,举头天外看”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似乎在想象中将自己置于更高的维度,试图穿透宇宙的空虚,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也暗示了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向往与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武夷九曲棹歌(其七)

七曲倚棹歌,古寺风雷陷。

陷石垂为洞,洞门为石扇。

坠者为石梁,梁下水为涧。

小口才通人,中有田园便。

千载空桃花,止许灵云见。

形式: 古风

武夷九曲棹歌(其八)

八曲倚棹歌,窗虚石楼古。

周遭尽石头,路滑无寸土。

石鼓悬其傍,涂毒难吞吐。

老我弄琵琶,相逢殊莽卤。

禾山今不在,阿谁解打鼓。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武夷九曲棹歌(其九)

九曲倚棹歌,三教森然立。

西去与西来,东家处其一。

三峰笑点头,我体即汝质。

世人见有三,歧路百千亿。

空翠难强名,与汝安名毕。

形式: 古风

水帘洞

我家有渔郎,曾入桃花窟。

林尽乃得山,出口初逼窄。

徐行数十步,朗然神界辟。

此中自一村,不知有汉月。

古洞亦复然,何年巨灵劈。

凡为门者二,起伏皆乱石。

欲度愁猿猱,鸟道纡百折。

幽险忽田园,眼底一空阔。

秋风刈禾黍,茶笋随所适。

石壁高庄頫,数椽挂于壁。

终古不知雨,片瓦亦虚设。

凭栏何霏微,晴空雨奇绝。

冬令却夏行,寒生六月雪。

静悟所自来,悬崖数千尺。

飞瀑泻其间,游移无定迹。

有时听风吹,东涌或西没。

有时花为二,风若从中坼。

灵秘不自珍,山神太狼籍。

满把夜明珠,撮来当面掷。

帘外转身难,寄语后来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