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日本僧

鲸波渺渺接遥空,今古由来一苇通。

斗柄夜悬常办北,日轮朝涌始知东。

车书既混文无异,爵服才分语不同。

乡路眼中应已熟,好携包笠扣玄宗。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以广阔的海洋与天空为背景,描绘了古今相通、文化交融的宏大主题。诗人通过“鲸波渺渺接遥空”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大海与天空相连的壮丽景象,寓意着时空的广阔与历史的深远。接着,“今古由来一苇通”一句,巧妙地运用“一苇”这一意象,象征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表达了古今文化的相通与交流。

“斗柄夜悬常办北,日轮朝涌始知东”两句,运用自然界的天文现象,进一步深化了时间与方向的概念,暗示着无论是在夜晚还是清晨,无论是在北方还是东方,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同时,也隐喻了知识与智慧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车书既混文无异,爵服才分语不同”则揭示了文化融合与差异并存的现实。虽然文字和书写方式可能相同,但社会制度(如爵位与服饰)和语言却存在差异,这反映了文明多样性的本质。这样的对比,既体现了对文化交流的肯定,也对文化差异保持了尊重。

最后,“乡路眼中应已熟,好携包笠扣玄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深入探讨学问的渴望。这里的“玄宗”可能指的是深奥的学问或高深的哲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同探索,共享学术之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对知识追求的热忱和对友谊的珍视,是一首富有哲思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119)

善住(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僧。尝居吴郡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挺、虞集、宋无诸人相倡和。工诗。为元代诗僧之冠。有《谷响集》

  • 字:无住
  • 号:云屋

相关古诗词

送日上人还吴淞

秋云秋水两悠悠,白首何堪动别愁。

代岭月明寒雁过,楚江木落晚禾收。

夫差既赐申胥剑,勾践难回范蠡舟。

今古兴亡无限事,愿因归路问沙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人还山

茅茨抛在翠微间,即栗横肩又独还。

松树别来巢鹤大,铜瓶归去蛰龙閒。

西风黄叶埋寒径,落日青猿叫乱山。

后夜月明谁是伴,枕前飞瀑响潺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人入杭寻弟及谒山村先生

之子难忘骨肉情,远寻仲弟入杭城。

好山半乡舟中看,佳句多于枕上成。

驿路牛羊归暮色,江桥鼓角动秋声。

端淳耆旧今无几,为问湖边老净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与无照暮出西郊

阊阖城边烟草昏,自携禅侣过孤村。

阴云垂地鸟归树,寒色满空人闭门。

山径雨馀留虎迹,野塘秋尽露潮痕。

一声牧笛前峰起,回首残阳欲断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