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林溪同诸子登瓶山值潦因转观芙蓉石瓮之胜

谷风静嘘纳,乘秋结高踪。

出门仰飞瀑,下折萦东峰。

樵路栈苍壁,曲窣深云松。

选胜不越此,方闻补霜钟。

沉吟止溪潦,欲涉无由从。

宝峰隔西涧,天半窥蒙茸。

潭水碧崖下,洁冽涵霜冬。

晴晦时不测,或已蟠蛟龙。

曲涧与怪穴,名瓮何重重。

溪雷恣凭怒,仰喷冰芙蓉。

何须慕华顶,已足涤烦胸。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林溪边移居后,与朋友们一同攀登瓶山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宁静之美。

首先,诗人以“谷风静嘘纳,乘秋结高踪”开篇,描绘了山谷中静谧的秋风,以及人们在秋天里攀登高山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出门仰飞瀑,下折萦东峰”,诗人通过仰望瀑布,俯瞰群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宏伟。

“樵路栈苍壁,曲窣深云松”,描述了山间小径蜿蜒曲折,穿过苍壁,松树茂密,云雾缭绕的景象,充满了神秘与幽静。接下来,“选胜不越此,方闻补霜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喜爱,愿意在此地停留,仿佛能听到霜钟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沉吟止溪潦,欲涉无由从”,诗人面对溪流中的积水,想要涉水而过却无法实现,这种情境增加了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随后,“宝峰隔西涧,天半窥蒙茸”,描绘了远处宝峰隔着西涧,半隐于云雾之中,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潭水碧崖下,洁冽涵霜冬”,诗人赞美潭水清澈透明,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其纯净与凉爽。接下来,“晴晦时不测,或已蟠蛟龙”,暗示了天气变化莫测,潭水中可能隐藏着蛟龙,增添了神秘色彩。

“曲涧与怪穴,名瓮何重重”,描述了弯曲的山涧和奇异的洞穴,以及这些地方的名字众多,充满了未知与探索的乐趣。最后,“溪雷恣凭怒,仰喷冰芙蓉”,诗人通过想象溪流的怒吼声如同冰芙蓉的喷发,展现了自然力量的震撼与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收录诗词(334)

张穆(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后归隐罗浮山。所画山水有生气。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有《铁桥山人稿》

  • 字:穆之
  • 号:铁桥
  • 籍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
  • 生卒年:1607—1688以后

相关古诗词

节孝诗为友人钟勚公林太孺人作

人生重彝伦,有如日饮食。

世道已衰微,慕义遂不力。

天惟降贞人,用以作矜式。

我友少与游,步履准绳尺。

始知慈母功,陶王并淑德。

早孀姑云暮,温养尽归职。

抚此茕然孤,吞熊与画荻。

岂特双孤儿,哀甥托残息。

毌使啼饥寒,三雏一卵翼。

诗礼俨趋庭,慈孝慰朝夕。

夫何扰腥尘,兵刃乍孔亟。

碎玉与珠沉,天人交痛惜。

孝哉催裂情,无泪可复滴。

国典重采风,为君宽罔极。

形式: 古风

哭曹能始先生死节

感恩积恨两难酬,杖策当年忆未收。

先生鹤发兰台客,能似龙门破高格。

时危将相同漏舟,济川无术犹相阨。

君乃低徊重草茅,为梁尽欲鞭顽石。

天昏海立白日倾,老臣呼天事不成。

许身自殉千秋志,就养安知后世名。

人生百年梦中事,感知一目无从死。

天涯空愧仰天高,门生谁为存孤子。

形式: 古风

梧州吕仙祠

曾闻云驭紫虚来,千载残碑剩古台。

采药客来逢旧迹,住山僧傍种新梅。

青蛇剑去虹霓在,黄鹤楼中铁笛回。

无意得游苍水畔,片香惆怅炷寒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罗浮石洞闻离幻大师开山早岁余与友人王崇芳常居此读书前后林枫如丹夏蝉千种鸣和如丝竹有云璈之称因忆寄呈离公

少年曾至恋岩阿,四百峰头慰浩歌。

枫树染霜寒路远,云璈归夏野蝉多。

石留古迹诗微落,洞近群真胜未磨。

闻演三车从此地,向看全愧梦中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