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一)

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

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

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

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翻译

鹿生活在深深的森林里,只喝泉水吃青草。
它把脚伸展在树下休息,多么无忧无虑的样子。
人们把它绑在华丽的大厅,准备了丰盛的食物。
然而它整天都不肯品尝,身体逐渐憔悴消瘦。

注释

鹿:一种四足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温顺的象征。
深林:茂密的森林。
饮水:喝自然的水。
食草:以植物为食。
伸脚:展开腿脚。
树下:在树荫下。
可怜:令人同情的。
无烦恼:没有忧虑或压力。
华堂:豪华的大厅。
肴膳:精美的菜肴。
极肥好:非常丰盛。
不肯尝:不愿意去吃。
形容:外貌。
转枯槁:变得憔悴。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间生活对比的诗篇,通过鹿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无忧生活的向往。首句“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勾勒出鹿在深林中的自在生活,它只需喝水吃草,不为五谷所累。

接着,“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表现了鹿的安详与无忧,这种景象让人感到羡慕,因为它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着宁静的睡眠。

然而,在“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一句中,诗人转而描绘了一幅与鹿的自然生活截然不同的场景——在华丽的厅堂内,将鹿关押起来,为的是供人享用它丰美的肉食。

最后,“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槁”则表达了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鹿也拒绝了这些美味,它宁愿承受饥饿和瘦弱,也不愿意享用这种由囚禁换来的美食。鹿的坚守与选择,让人感受到它对于自由生活的执着。

通过对比自然与囚禁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纯净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征服与利用,以及这种征服所带来的矛盾与哀伤。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三)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

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

䔫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

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

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四)

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

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

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

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六)

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

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

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

心意不生时,内外无馀事。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七)

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

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