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其三)

巨源邦之栋,急士如拾珍。

定知柳下锻,远胜崔史陈。

绝交虽已隘,益见叔夜真。

士要虽衣食,求仁今得仁。

释之与王生,盛美俱绝伦。

吾评竹林咏,未可少若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巨源如同国家的栋梁,对待贤士如同捡拾珍宝。
他的才华必定超越柳下惠的磨砺,远超崔氏和史家的名声。
尽管断绝交往看似狭隘,却更显出嵇康的真性情。
士人即使追求物质生活,但寻求仁德如今已得到真正的仁爱。
张释之和王生,他们的美德都无比卓越。
我认为竹林七贤的诗篇,无人能及他们之万一。

注释

巨源:比喻国家的重要人物。
栋:比喻国家的支柱。
急士:急于求才。
拾珍:像捡拾宝物一样对待人才。
柳下锻:指柳下惠的修养。
崔史陈:崔氏和史家,代表名声。
叔夜:嵇康的字。
真:真实、纯粹。
衣食:物质生活。
释之:张释之。
王生:王生(具体人物未知,可能是指某位贤士)。
绝伦:无与伦比。
竹林咏:指竹林七贤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诗人将巨源比喻为国家的栋梁,对贤才的渴求如同珍视瑰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他提到柳下之人(可能指隐士或有才华但未显达的人)的磨炼,认为其价值超过崔史陈那样的显赫人物。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真正贤士品德的推崇,即使他们选择绝交,也更能显现其高尚情操。

接着,诗人指出士人虽然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更追求仁德,如今能实现这种追求就是真正的仁。最后,诗人提到了释之和王生两位人物,认为他们的美德超越常人,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诗人总结说,对于竹林七贤的诗歌,他认为不能轻视任何一位贤士,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人才的价值和道德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贤良之士的敬仰,并对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其二)

杜门十日疾,因得观妄身。

勿云千金躯,今视如埃尘。

平生老赤脚,每见生怒嗔。

挥汗煮我药,见此愧其勤。

形式: 古风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其一)

一官专为口,俯仰汗我颜。

顾将千日饥,换此三岁闲。

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

不忧稻粱绝,忧在罗网间。

绝胜杜拾遗,一饱常间关。

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次南阳

今日东北云,景气何佳哉。

我马且勿驱,当有吉语来。

春寒欺客子,满意旗下杯。

百年耳频热,万事首不回。

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

空馀乔木地,薄暮鸦徘徊。

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

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次韵王尧明郊祀显相之作

奏书初不待衡谭,奠璧都南万玉参。

黄屋倚霄明半夜,紫坛承月眩诸龛。

声喧大吕初终六,影动玄圭陟降三。

可是天公须羯鼓,已回寒驭作春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