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其一)

一官专为口,俯仰汗我颜。

顾将千日饥,换此三岁闲。

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

不忧稻粱绝,忧在罗网间。

绝胜杜拾遗,一饱常间关。

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一个官员只为口腹之欲,让我时刻汗颜。
他宁愿忍受长久的饥饿,换取短暂的清闲。
高飞的大雁在云端自由来去,它们有自己的时节规律。
我不怕粮食匮乏,却忧虑于世间的束缚。
这远胜过杜甫那样的诗人,常常为温饱奔波。
直到晚年我才明白,读书人误入歧途,但仍眷恋那终南山的隐逸生活。

注释

官:官职。
专:专门。
口:口腹之欲。
俯仰:指官员的生活。
汗我颜:使我感到羞愧。
千日饥:长期的饥饿。
三岁闲:短暂的清闲。
冥冥:深远的。
云表:云端。
雁:大雁。
时节:季节。
往还:来回。
稻粱绝:粮食缺乏。
罗网间:世间的束缚。
杜拾遗:杜甫,唐代诗人,有‘拾遗’之称。
一饱:温饱。
常间关:常常奔波。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读书人身份。
误:误入歧途。
终南山:中国著名的山,象征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诗人以讽刺的口吻描绘了一个只关心个人口腹之欲的官员形象,他们为了每日的温饱,不惜牺牲百姓的辛勤劳动和长久的饥饿。诗人通过比喻,将这些官员比作季节更替、自由飞翔的云表大雁,暗示他们的生活虽然悠闲,但建立在他人的困苦之上。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担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计问题,尤其是粮食供应的匮乏。他甚至认为这样的官员还不如唐代诗人杜甫(杜拾遗),后者虽然生活简朴,但常常关心民生疾苦,不时受到饥饿的困扰,却始终坚守道义。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意识到儒士的仕途并非初衷,他怀念起隐居生活的宁静,如终南山般的自在。

整首诗以辛辣的讽刺和深沉的感慨,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现象,以及诗人对于理想人格和高尚情操的追求。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次南阳

今日东北云,景气何佳哉。

我马且勿驱,当有吉语来。

春寒欺客子,满意旗下杯。

百年耳频热,万事首不回。

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

空馀乔木地,薄暮鸦徘徊。

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

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次韵王尧明郊祀显相之作

奏书初不待衡谭,奠璧都南万玉参。

黄屋倚霄明半夜,紫坛承月眩诸龛。

声喧大吕初终六,影动玄圭陟降三。

可是天公须羯鼓,已回寒驭作春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次韵张元方春雪

云黄天为低,窗白雪初作。

幽人睡方觉,帘外舞万鹤。

斜斜既可人,整整亦不恶。

不知来何暮,遂失梅花约。

东风桃杏暖,不受珠玑络。

聊回万斛润,点点付藜藿。

幽人无酒饮,一笑供酬酢。

岁晚会复来,相期在丘壑。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次韵张矩臣迪功见示建除体

建德我故国,归哉遄我驱。

除道得欢伯,荆棘无复馀。

满怀秋月色,未觉饥肠虚。

平林过西风,为我起笙竽。

定知张公子,能共寂寞娱。

执此以赠君,意重貂襜褕。

破帽与青鞋,耐久心亦舒。

危处要进步,安处勿停车。

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

收视以为期,问君此何如。

开尊且复饮,辞费道已迂。

闭口味更长,香断窗棂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