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
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
羽骑将过持袂拂,香车欲度捲帘行。
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盛世景象,展示了作者对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赞美之情。诗的前两句“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直接点出了皇帝的威仪和长安(唐代都城)的繁华。翠辇指的是皇帝的车驾,红旗象征着权力与尊贵,而长杨、鄠杜则是长安城附近著名的地方,此处提及它们,是为了强调这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显赫一方。
紧接着,“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无以复加的情感。这里的“云山”指的是长安周边的山峦,它们在诗人的眼中每一处都是美的典范;而“竹树萧萧”则描绘了一幅秋风吹过时竹叶沙沙作响的景象,最后,“画不成”意味着这些自然之美是无法通过画笔完全捕捉到的。
接下来的两句“羽骑将过持袂拊,香车欲度卷帘行”则转向了人文景观。这里的“羽骑”指的是仪仗队伍,“持袂拊”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仪仗队伍通过街道时的情景;而“香车欲度卷帘行”则是对皇帝出行时车驾经过街道,人们纷纷卷起窗前悬挂的帘幕,以示尊敬和好奇的心情。
最后两句“汉家曾草巡游赋,何似今来应圣明”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对比的思考。这里提及的是古代的巡狩之行,而现在则是皇帝出行时的盛况。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环境的肯定,也体现了对“应圣明”即符合圣明皇帝旨意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精美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国家画卷,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高度肯定。
不详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
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
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
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綵服咏南陔。
昔日尝闻公主第,今时变作列仙家。
池傍坐客穿丛筱,树下游人扫落花。
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
君还洛邑分明记,此处同来阅岁华。
平明敞帝居,霰雪下凌虚。
写月含珠缀,从风薄绮疏。
年惊花絮早,春夜管弦初。
已属云天外,欣承霈泽馀。
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
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