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
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
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隐英奇。
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徐教下第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徐教落榜归乡的安慰和对士人失意时坚守道义的鼓励。首句“奏赋长安不遇知”描绘了徐教在京都长安献赋却未得赏识的境遇,流露出一丝落寞。然而,诗人认为男子汉不应因一时挫折而轻易悲伤,“丈夫失意肯生悲”传达出坚韧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暗示科举并非衡量才德的唯一标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并未因科举而显赫,造物主的眼光未必局限于此。诗人鼓励徐教即使遭遇困难,也要坚守道义,像古代的布韦(可能指布衣之士)那样淡泊名利,或如时势艰难时选择耕读垂钓,以显示真正的英雄气概。
最后两句“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诗人建议徐教归乡后不妨拜访青山,寓言中青山代表隐逸的生活,同时也提及曾公为他撰写碑文,寓意其才华终将被人认可。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士人精神的赞美。
不详
远游少负长卿才,晚亦乘车衣锦回。
正喜瘴溪鳄移去,又惊辽海鹤归来。
秘书入社花簪帽,宾客分司酒满杯。
莫怪一麾不辞远,吟诗要上郁孤台。
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
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
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
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
破衲褴襂两鬓霜,耳边谁管俗雌黄。
自骑驴鍊推敲字,不与人知安乐方。
五柳传中寻靖节,孤桐声里见嵇康。
深山敢叹无知己,饥食松花死亦香。
门外柳花过,似予飘泊身。
吟高妨定衲,客久羡归人。
无药可医俗,有钱难买春。
山中旧同伴,招隐寄书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