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

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

尽日捲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华丽的栏杆环绕着锦城,半空中人们的谈笑声伴随着河滩的水声落下。
此处风流雅致紧邻平津阁,高尚的气质蕴含着细柳营的风采。
整天卷起窗帘可见江边绿草,时而斜倚枕上观赏雪峰放晴的美景。
不知道受诏上朝之后,谁还会来这里登高望月,欣赏明月的清辉。

注释

十二阑干:形容栏杆众多,环绕的样子。
压:环绕,覆盖。
锦城:指美丽的城市,这里可能特指成都,因其古代织锦业发达而得名。
半空人语:高空中的谈话声,形容声音从高处传来。
风流:风度,文采,这里指地方的雅致风情。
近接:靠近,接近。
平津阁:地名,可能指代一个有文化或历史意义的楼阁。
气色:景象,氛围。
高含:蕴含,显示出。
细柳营:典故,原指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纪律严明,这里借指军营或有纪律的环境。
尽日:整天,终日。
捲帘:卷起窗帘。
江草绿:江边草木葱郁的绿色景象。
有时:有时候。
欹枕:斜靠着枕头。
雪峰晴:雪峰在晴天的景象。
不知:不知道。
捧诏:手持皇帝的诏书,指受命上朝。
朝天:朝见天子,指上朝。
后:之后。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山水。
看月明:观赏明亮的月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审美情趣。

"十二阑干压锦城"一句,以宏伟的景象开篇,设立了一个高远、辽阔的视角。"半空人语落滩声"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仿佛听者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风流近接平津阁"和"气色高含细柳营"两句,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雅致。这里的“风流”指的是那不受尘俗干扰的清风,它似乎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气色高含细柳营”则展现了春日景色的柔和与生机,这里的“细柳”不仅是景物描写,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新与希望。

"尽日捲帘江草绿, 有时欹枕雪峰晴"两句,通过对窗前景色变换的描述,传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觉。这里“尽日”表明诗人可能是一直在观赏这自然美景,而“有时”则暗示了诗人的生活不仅只有这样的静谧时光,还有可能经历过严寒的冬天。

最后两句"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表达了诗人对于官职和荣华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这不仅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反映出古代士大夫对于仕途与修养之间矛盾的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忆山泉

穿云落石细湔湔,尽日疑闻弄管弦。

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风清听不眠。

春雨正多归未得,只应流恨更潺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忆钓舟

青山小隐枕潺湲,一叶垂纶几溯沿。

后浦春风随兴去,南塘秋雨有时眠。

惯冲晓雾惊群雁,爱飐残阳入乱烟。

回首无人寄惆怅,九衢尘土困扬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忆猿

翠微云敛日沈空,叫彻青冥怨不穷。

连臂影垂溪色里,断肠声尽月明中。

静含烟峡凄凄雨,高弄霜天袅袅风。

犹有北山归意在,少惊佳树近房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文德初闻车驾东游

龙旆丛丛下剑门,还将瑞气入中原。

鳌头一荡山虽没,乌足重安日不昏。

晋客已知周礼在,秦人仍喜汉官存。

自怜闲坐渔矶石,万级云台落梦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