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注承议天钵元长老像前捻香

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

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

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独自一人病弱在方丈室中,穿着蓑衣斗笠忘了世俗的纷扰,心境一片清明。
看待事物应当如此平静,没有执着于任何特定形式,实际上,一切随缘即无为而至真情。
白天正是居士修行的正午时分,月亮却明亮地照在生公讲经的地方。
唯有孔子能理解这些微妙的哲理,我感到可惜的是,这可能是我人生最初的领悟阶段。

注释

萧然:形容孤独、清寂。
方丈:寺庙中的小房间。
病仪成:病弱的状态。
蓑笠:蓑衣和斗笠,象征隐逸生活。
一境清:心境清净。
是观:对事物的看法。
宁有相:怎能有所执着。
实无得度:实际上无需刻意追求。
非情:不带情感的超脱。
居士:修行者,指佛教徒。
行时午:修行时分正值中午。
生公讲处:生公讲经的地方,借指修行场所。
明:明亮。
微言:深奥的道理。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可怜:可惜。
最初程:人生的初始阶段或启蒙阶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为《次韵苏注承议天钵元长老像前捻香》。诗中描述了诗人面对元长老像时的内心感受,以萧然的环境和僧侣的形象为背景,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萧然方丈病仪成”描绘出僧舍的清寂,以及元长老即使身患疾病,仍保持庄重的仪态。第二句“蓑笠忘来一境清”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净,仿佛连诗人自己都忘记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第三句“应作是观宁有相”暗示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固定形态,只有心性的领悟才是真实的。第四句“实无得度即非情”则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追求外在的救赎,而是内心的觉悟。

第五、六句“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般地展现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日间居士行持,夜晚月光洒在讲经之处,象征着智慧的光芒。

最后一句“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表达了诗人对元长老的敬仰,认为只有他才能真正理解深奥的佛法,而自己还在修行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尚需学习和领悟。

整首诗以禅意和景物描写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沉思和个人修行的谦逊态度。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和求仁不赴照碧堂会呈无愧之作

政成欢诵沸田莱,留钥雍容更上才。

缭郭平湖从昔好,倚天朱槛为谁开。

曳裾况是他年旧,倒载何妨尽日陪。

自有登高能赋客,可容清坐咏南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练定祥符听法

弥天一滴水,何处是曹溪。

若作声来解,还成瞪发迷。

白云遮刹远,翠竹向檐低。

是物元非物,庄周未可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其三)

公子翩翩出世贤,少时术业已成全。

闲中道义轻三事,醉里文章敌八仙。

客舍寒垆聊可拥,县楼昏鼓不须传。

河阳花发期相过,即是新年换故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其二)

蜀客高词诧割鲜,直吞云梦气仍全。

自怜单阏穷为赋,不向元和共得仙。

嘉论一朝倾盖合,新诗半夜叩关传。

西窗却话巴山事,它日相逢忆此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